日前,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與中華書局聯合主辦的“互聯網+國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教育部門負責人、校長、教師表達了以上共識。
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然而科技的進步未必與文化的進步同步,在許多學者看來,因為傳統文化的斷裂,許多社會問題接連出現,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就提到,“通過現代化手段傳播經典文化、開展國學教育非常必要,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必須在現代化進程中培養我們文化自覺和文化再創造精神。”
那么,在互聯網手段的助力下,究竟該如何提升國學教育的效果與質量呢?
與會學者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隨著市場上各種國學誦讀軟件的不斷涌現,看起來,國學教育比往日更加繁榮,但從深層次剖析,國學教育依然面臨“兒童相識卻不解”的時代窘境,即看似熱鬧卻不求甚解的尷尬。畢竟,“如果不注重深刻理解并經世致用,我們的國學到頭來就是曇花一現,沒有生命力。”
“不能簡單依賴技術手段,甚至被技術手段綁架,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十分重要。”中央電教館館長王珠珠認為,在借助互聯網的在線平臺上獲取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能否將所學到的知識內化于心才是國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更應被關注的。
這種“內化于心”不是對知識簡單地了解和掌握,而是需要將知識點與觀念落實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水平的提高上,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而這些需要老師的用心,僅僅依靠技術手段是無法實現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高周遠清也說。
更需要反思的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易造成國學工具化的問題。互聯網教學使得學生面臨大量的、未經篩選的讀本,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為學生精選讀本,并且注重教學過程的體系化,都是“互聯網+”對從事國學教育的教學工作者帶來的新挑戰。
人文素養的提升需要長期積累,這注定國學教育也將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即使是在“互聯網+”的助力下也不可能一日千里。因此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避免工具化的傾向,真正提升國學教育的有效性,迫切而重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