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很快就要過去,回望這一年的兒童文化市場,有一個標志性事件讓人印象深刻:8年磨一劍的國產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上映62天,勁收票房9.56億元。這個成績震撼了眾多家長和動畫制作人:原來傳統文化大餐只要做得上檔次,也能贏得巨大的市場回報。
如果僅僅從市場回報的角度來分析當下的兒童文化市場,未免有點膚淺。實際上,中國兒童文化市場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還不是市場回報率的問題,而是客戶群的丟失。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兒童文化產品時,會習慣性地將眼光瞄向國外兒童文化產品。其中的原因很復雜,在此不贅述。當下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取舍再造、表現形式的改良提高以及市場體制的培育,重新培養國產兒童文化產品的擁躉。
傳統文化內容再造已經刻不容緩。不可否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經典書籍是兒童啟蒙教育的絕佳教材,像《三字經》、《論語》、《弟子規》等。這些伴隨著父輩一代甚至爺爺那一輩人兒童時期文化啟蒙的典籍,如今卻遭受冷遇。除了文字艱澀難懂的原因,還在于書中有些內容所表現出的教育意義和價值體系已與現代人的認知相矛盾,甚至成為“封建糟粕”,不能獲得家長的認可,更別說讓兒童接受了。比如,一些典籍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服從教育,可能得不到一些具有現代家庭意識的家長認可,自然不會給孩子買這樣的書。
雖然我們常說對待傳統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很容易做到,但對于沒有多少辨識能力的兒童來說,如果兒童出版物制作方不能認真負責,很可能將一些“糟粕”灌輸給兒童,使其心靈受到影響。
現實中就有這樣的例子。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兒童出版物,一些家長之所以不愿意選擇“國產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雖然很多國產兒童影視作品或出版物有非常積極的價值內核,但往往在故事的具體講述過程中摻雜一些“勝者王敗者寇”、“好人絕對完美、壞人不可救藥”等片面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的價值判斷產生影響。所以,如果將兒童文化作品的創作和文化產品的制作比作為兒童提供一桌“文化大餐”,那么首先要在“食材”選擇上注意有無“發霉”的地方,不新鮮的堅決不能放到鍋里。
“食材”重要,怎么把好的“食材”做得有賣相也很重要。目前在國內大行其道的還是國外的一些兒童文化產品。究其原因,除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制作出的產品帶給國內兒童新奇感,國外兒童文化產品的包裝以及表現形式的精良和新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對比國內外的兒童出版物,很容易看出中西方的差別。一般的西方兒童出版物雖然外表包裝未必豪華,但蘊含著多種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包裝設計。而國內一些兒童書,印刷很精美甚至很豪華,但缺乏一些諸如立體、折疊等閱讀形式上的創新。
再說精良。目前,深受成年人和兒童喜愛的日本動畫片,雖然每個動畫片的故事內核都很簡單,但動畫片的畫面制作非常精良。幾乎每一部動畫片都有若干畫面可以用美輪美奐來形容,不但兒童喜歡看,就是成年人看了,也覺得是在欣賞一幅幅經典的美術作品。如此精良、用心的制作不愁沒有市場。
兒童文化大餐做到“色香味”俱全,除了選“料”要精,包裝要美,制作要認真,還需有關部門加以政策激勵。對于當前國內兒童文化市場存在市場回報低、人心浮躁、人才流失的情況,要用政策吸引和保障兒童文化人才安心創作,制定獎勵、扶持措施鼓勵出版和制作機構創造出更多的精良作品。假以時日,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材”的兒童文化大餐一定能有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