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從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浙江龍游男孩劉惠峰,祖祖輩輩都沒與飛機打過交道,但幾個月來,他心中一直有個秘密——C919大飛機制造,也有我的功勞。之前不可向外透露,而今可以大膽喊出。
早在去年9月的校園招聘會上,劉惠峰就與14位同是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杭職院”)友嘉機電學院的同學,被浙江西子航空工業有限公司相中錄取。這家企業是C919項目9家機體供應商中唯一的民營企業,承接著應急發電機艙門(RAT門)和輔助動力裝置門(APU門)的研制工作。這兩個艙門項目,涉及30多項航空特種工藝技術,涵蓋數控機加、鈑金成形、熱表處理、金屬膠接、理化測試、復合材料、部件裝配等過程,結構復雜,科技含量極高,對參與者有著很高的要求。
西子航空人力資源部部長杜小業說,航空制造業高技能人才一直很緊缺,浙江之前也沒有航空產業,所以都要去沈陽、西安等地的高校招聘。培養本地化的技術人才,是他們一直想要做的事,與杭職院合辦的西子航空工業學院,解了這個燃眉之急。
劉惠峰和他的同學,是首批被招入西子航空公司的高職生。他們所就讀的杭職院友嘉機電學院,是學校與全球數控機床業巨頭——友嘉實業集團合作共建的二級學院,所以從大一開始,他們就跟著企業師傅操作、裝調和維修數控機床,參與過無數個企業實戰項目。劉惠峰對于數控機床裝調的熟練度,讓西子航空公司招聘人員非常滿意,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并把他分配到了公司制造中心的裝配單元。
而就在劉惠峰這一批學生被錄用后沒多久,西子航空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水福還特意邀請杭職院校長賈文勝去企業參觀。因為在育人理念上的高度一致,雙方一拍即合,僅僅用了28天時間就籌備成立了杭職院的二級學院西子航空工業學院。
今年3月,杭職院15名數控技術、機械設計與制造等專業的大二學生,通過選拔成為公司首次招收入學的航空數控加工和航空鈑金裝配專業的學生。
這些學生經過一學期的校內理論學習后,進入西子航空進行為期一年的“師傅帶徒弟”的實習鍛煉。他們在嚴格的學習、選拔后,逐漸參與到為空客、龐巴迪等世界頂級飛機制造商,以及國家C919、蛟龍600等大型的零部件生產項目中去。
機械設計專業學生張建國,就是其中的一位學員。他覺得自己能通過選拔進入“西子航空班”,是一件很幸運的事:“這個行業里絕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學歷,博士生很多,大專生很少”。
“累”,是張建國接觸航空工業后的第一感受。他指著腳上3斤重的勞保鞋說:“這鞋非常硬,鞋面踩一個人都沒問題,而我們要穿著它從早站到晚。”除此之外,學習期間每天早上1小時的軍訓、每個星期1次的小考、每個月1次的大考,都是張建國以前在學校時所不敢想象的。
對“累”習以為常后,張建國發現“要求高”才是最大的挑戰,公司對“誤差”的控制已經達到了極限水準。
西子航空公司總工程師傅云解釋說:“航空制造業的零部件生產非常嚴格,哪怕是殘留的一顆小鋁屑沒清除,就可能造成幾萬甚至幾十萬美元零部件的整體報廢。所以在驗收時,甚至需要用手電筒順著一排排的鉚釘逐顆照過去,只要稍有陰影的地方就必須重新返工。”
傅云介紹,除了對生產工藝要求嚴格,他們對員工素質也要求足夠誠實。“干壞不可怕,可怕的是瞞報”,生產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要第一時間匯報。“畢竟關系到航空安全,一切都馬虎不得”。
成為西子航空正式職工幾個月的劉惠峰,因為在C919飛機RAT艙門項目中的出色表現,很快就要升級成為“師傅”帶實習生了。這些實習生,就是比他小一個年級的校友、目前正在西子航空接受嚴格訓練的首批15名“西子航空班”學員。
那天,當他們看到C919大飛機下線的時候,雖然不是在現場,但是他們知道,這里傾注著自己的汗水,他們同樣期待大飛機早日飛向藍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