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嚴格的選拔考試和培訓后,我正式成為派往日本福山大學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師。福山是廣島第二大城市,人口只有48萬,城市雖小,歷史上卻是儒風興盛、人才輩出的地方。在孔子學院工作9個多月以來,我深深體會到,孔子學院的工作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簡單,我們不僅是在教漢語,也承擔著兩種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在每一件看似細小的事情背后,可能都有常人無法想象的付出。
因材施教與求同存異
福山大學孔子學院面向社會人士教授漢語,學員中既有高中生、大學生,也有公司職員、家庭主婦、退休老人等,這對我來說,是挑戰,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前任外方院長大久保勛先生卸任時,曾鄭重地把他自己用過的漢語教材交到我手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傳承和沉甸甸的責任。
因為教學對象情況比較復雜,所以我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了不同的授課方法,比如和家庭主婦、退休老人聊聊家常話題,和公司職員說說和中國的業務往來,和高中生、大學生談談校園生活、教他們唱中文歌曲等,這些都是通常的做法。另外,為體現漢語教學的專業性,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流程,還在設計制作課件時花了很多心思。比如,在教生詞時,每個例句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到它的用法、搭配,而且要和之前學過的內容相聯系,要考慮到文化的差異。有些單詞可以直接用圖片展示,這樣學員不僅看到了很多中國風物和名勝,也了解了中國的發展成就。
用文化拉近彼此的距離
第一學期的漢語課結束后,我主動提出要在第二學期開設中國文化講座課程,因為我覺得要理解和感受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體驗是非常有效的途徑,何況中日文化之間本身就有密切的聯系。
為了方便當地民眾學習漢語,第二學期新開了一個“松永教室”,在這個為初學者設計的基礎漢語課上,我也加入了文化講座和體驗的內容。當我和志愿者帶著學員們制作京劇臉譜、體驗中國書法寫作的時候,當我們給他們介紹中國電影、美食、養生、功夫、書法、繪畫、少數民族文化和風光地理的時候,我感到自己不僅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貢獻了一點力量,也拉近了中日民眾彼此的距離。
組織活動變全能
孔子學院的日常工作非常瑣碎,除了教漢語,還要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2014年是孔子學院成立十周年,9月份的首個“孔子學院日”活動是重頭戲,所以從年初就開始策劃準備。此外,每年的“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學生演講比賽我們也積極參與,選拔選手、培訓選手,既要糾正演講稿每個字的發音,也要講解知識競賽的內容,同時還要給他們的才藝展示出謀劃策。
福山出身的日本江戶時期著名漢詩文作家菅茶山曾寫過一首名為《冬夜讀書》的漢詩,這首詩被收錄到日本中學生的教科書里,其中有“一穗青燈萬古心”這樣的詩句。我覺得,漢語國際推廣事業也將如一穗青燈一般,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理解溝通貢獻力量,而我為自己能參與這項事業感到自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