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像他一樣,在留學期間熱心公益的中國留學生并不在少數,他們或是深入大山支教,或是在留學的國家為當地社區服務,用他們的付出換來一個更豐富的大學時光。
成立公益組織
助輟學兒童重返校園
2011年,在加拿大讀大一的楊舒越回到國內,開始了她長達4個月的暑期生活。“我不想浪費這4個月,想體驗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于是楊舒越在網上報名參加了一個支教活動。最初,她是抱著去深山老林里玩的心態,把自己扔進了四川大涼山。在那里生活的兩個星期,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貧窮對人的命運的桎梏。她想幫助這里的孩子,讓因為貧窮而輟學的孩子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于是,她開始鼓動一起來支教的同伴和她一起做這件事,然而7個人中僅有一人被她說動了。就這樣,楊舒越在2012年創辦了壹加壹公益慈善組織,幫助社會人士和山區孩子建立一對一的資助。
后來,她的隊伍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留學生伙伴。“大家都是真的很想幫助孩子們,所以才聚在一起。也會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不過都會按照使孩子們的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來考慮問題。”
目前,他們已經有了40多個全國各地的資助人,幫助了50多個已經輟學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繼續上學。楊舒越說:“大部分資助人已經跟著我們資助了3年,今年9月開始就是第4年了。”9月份,楊舒越就要開始讀研究生了。團隊中有些人因為畢業而離開了,但是她還是想繼續把這件事一直做下去。
楊舒越覺得,做公益是一件將自己放大再縮小的事:放大是將自己定位為在社會中承擔某種特殊責任的個體,從而感受到不同程度上社會回饋的愛,同時也能夠培養自己關愛他人的能力;縮小是看到了社會上不同的人,明白自己在社會中只是滄海一粟,每個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也是值得被愛的,在做公益中感悟到謙卑和奉獻的力量。
志愿導覽解說
為學生講解名勝古跡
今年5月,就讀于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的杭州姑娘倪彩迎來了一群從東京澀谷來修學旅行的初中生。“日本的中小學生會放一星期的假,借機來京都修學旅行,了解京都歷史。”收到學校國際中心發的招募留學生志愿者郵件后,愛玩又熱情的倪彩報了名。“大概有15名各國的留學生參加,中國留學生有三四個。學校也鼓勵留學生參加,增進文化交流。”
在一天的時間里,倪彩陪著5名初中生觀光了南禪寺、金閣寺等景點。“我平時就喜歡走走逛逛,對那些景點比較熟悉。在聊天過程中,我覺得日本初中生對中國有很濃的興趣,但也不是很了解中國文化。比如他們不知道我們國家也使用農歷。當他們問我中國過春節有哪些習俗時,他們會發現其實在這方面兩個國家是很像的,他們很驚奇,會發現文化上的共同點。”
倪彩就讀的大學時常會組織很多志愿服務活動,比如為學校的貓咪和日本國內的導盲犬捐款、參加支援難民的國際協助等活動。在參加各種活動時,倪彩認識了一群朋友,也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大學是最后一個可以任性的時期,我打算趁著4年還有這么多空余時間,也不用太為金錢費腦筋的時候,盡量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通過參加活動,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從跟他們交流中會學到很多新東西。”
關注環境保護
廢品回收利用變文具
現就讀于美國普渡大學的吳牧天是環保社團的一員。每周六他們都會去當地各個公司、機構,幫助回收廢紙、廢塑料制品、廢電池。社團的成員會將部分回收的垃圾再次利用,做出一些有意思的玩具,捐給當地的孤兒院。無法利用的,則統一交給相關回收機構處理。加入環保社后,吳牧天的周六、周日不再空虛,總有事做,他也懂得了廢物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吳牧天并不是在留學期間才開始做公益的,在讀高中的時候,他就和班上同學一起出了一本講述自己班級故事的雜志《二月》。在開家長會時,他和同學們將雜志進行義賣,所募得的資金全部用來購買書包、紙筆等文具,捐給了湖南瀏陽的一所小學。
“最感動的時刻就是給孩子們送去自己心意的時刻,不管是買的文具,還是自己親手用廢物做的雕塑、玩具,這些東西雖然并不高檔,但他們收到的時候特別感動,特別開心。”吳牧天說,“雖然興趣方面的課余活動很吸引人,但意義或許遠不如志愿者活動要讓人難忘。”
相關熱詞搜索:不一樣的留學體驗:在付出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