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東南部的一所私立女校讀的高中,這里與國內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學校活動多,每周都有幾天是活動日,像按主題來劃分的“換裝日”、“睡衣日”。到了特殊節日,學校也會跟同城的私立男校合辦舞會,或者組織我們女校學生去男校看他們的橄欖球比賽。我這兩年的校園生活可以說是多姿多彩。
我在高中除了平常的玩樂,學校的工作日程也排得非常滿。周一模擬聯合國開會,周二晚上在交響樂團排練到9時,周三去化學興趣小組做各種有趣的實驗……而在國內,回家做作業少說也要到晚上12時。美國高中的生活與之相比簡直太輕松了。然而,當我在高中生活結束申請大學時,回頭反思了一下才發現,其實我每天都不是在白用功。因為高中有模擬聯合國開會的經歷,我在美國東南部的模擬聯合國大會上代表學校發言;因為在交響樂團的刻苦排練,我當上了兩個樂團的首席……正因為有了這些活動,我的大學申請簡歷變得十分豐富,而這些鍛煉機會是我在國內學校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的。
但是這里我也要提一句,美國高中的課程分級也是很多的。同個年級的人上的可能不是一個級別的課,從基礎到大學預備級別都有。我在高中最后一年上的幾乎都是大學預備級別的課,最后考試時也是天天刷題寫論文,社團活動也就沒有時間參加了。
就這樣,我如愿申請到理想的大學。但是大學生活卻完全是另一個畫風的故事了——人多,中國人更多,同學之間的競爭非同一般。在圖書館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個睡眼惺忪的同學拿著牙刷、毛巾從廁所走出來,背上書包繼續去上課。他們相視一眼,會心一笑——又通宵了。
也正是因為這些壓力,我入了大學后經常失眠,想自己的人生規劃,想成績要怎樣才能得“A”,想該怎么找工作……
那段時間我就像得了強迫癥一樣,有些事明明現在不做也罷,可偏偏就要去做。我每天都在想:“我這樣到大二能不能混個一官半職干干?大三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實習?……”每天我都活得小心翼翼,生怕一步想不到,我的人生計劃就此滿盤皆輸。后來我才發現,我這一年過得太急了,什么都想要,導致什么都得不到。
剛上大學的時候,生活上也不習慣。我讀大學的地方是美國的北邊,五大湖附近,到了冬天零下三四十攝氏度也很平常,經常出門捂得像粽子一樣,就這樣還三天兩頭感冒發燒。一生病我就在宿舍里一個人盯著天花板流眼淚。都出國兩年了,一生病還是想家想爸媽,但又不敢打電話,害怕他們擔心。
我經常早上把藥一吃,去學校醫院打一針再去上課,硬生生把自己折磨成了一個“女漢子”,哦不對,是“女漢子”加廚娘。一個人在家寂寞的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做飯,打開綜藝節目一邊看一邊吃。有了手邊的熱菜熱湯,還有電視里熟悉的語言和笑聲,一個人的夜晚也就不那么寂寞難熬了。
我希望當我未來回顧自己在世界另一端的20歲時是無怨無悔的。用力生活,用力愛,因為這是我獨一無二的20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