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科大學加納留學生馬牧德。 賈寶鈞 攝 “‘馬政委’?哦,哦,我知道的,我也想做他那樣的人!”前不久,在南京醫科大學“感動南醫人物”頒獎現場,聊起幫助北京首鋼男籃奪冠的精神領袖、外號“馬政委”的馬布里,剛剛獲獎的加納留學生馬牧德興奮地說。 在南醫大國際教育學院2011級2班的不少留學生心中,這位同馬布里有著相同中國姓氏的兄弟,的確有點像“政委”。 馬牧德出生于加納的一個小農村,原本在一家大醫院做男護士,“我們老家那里只有一個小診所,沒有一名像樣的醫生”。馬牧德告訴記者,有著4年工作經驗的他,不忍心看著家鄉的人們缺醫少藥,決定放下不錯的工作,來到中國學醫。由于工作過一段時間,1985年出生的馬牧德在留學生當中,年紀較長一些,再加上他的中文更好,許多在異國他鄉求學的留學生都把他當成了“知心大哥”。 近3年多來,班上同學生病幾乎都是馬牧德陪著去醫院。有個女孩體弱多病,是醫院里的“老病號”。每次到醫院,馬牧德都鞍前馬后陪著她,還常幫她買藥、送可口的飯菜。“他們怕中文不好,和醫生溝通有困難。我大概能說兩句,比如‘醫生,他不太舒服,昨晚上怎么怎么了’這樣的句子。”馬牧德說。 “馬牧德,我想做一份兼職,你是不是有認識的中國朋友?”“這個信息資料怎么填?該報給誰?馬牧德你幫幫我吧。”……時間久了,馬牧德自然而然就成了留學生們信任又依賴的角色,也成為班長。馬牧德說:“我只是覺得,如果我不幫助他們,他們會很無助。就像生病,如果有一天我生病了,我想他們也會這樣幫助我的。” 前幾天,有位毛里求斯同學母親病故,要回國奔喪。由于路途遙遠,他可能會錯過課程考試,而這可能會直接影響到評定獎學金。這位同學懷著惴惴不安的心登上了歸國航班,馬牧德也行動起來了,他召集大伙商議對策。“實在不行,我們就申請一起推遲考試吧!”他提議說。最終,學院破例特批為這位同學再舉辦一場單獨考試。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留學生在中國有很多不適應的狀況。國際教育學院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們,斯里蘭卡、毛里求斯、印度……他們有著不同的習慣,不同的風俗,要成為一個集體,必須經過太多的磨合和溝通。課業負擔重,專業課程多,學醫從來不是件輕松的事。感到累的時候,有的同學會和老師說:“老師,我今天不想去上課了!”老師常常會說:“這不是理由。”每逢此時,不少同學就會覺得不近人情。 “在加納,人們一般都是10點才開始工作,學生并不需要每天都去上課,也不是每節課都要去,可我來到中國后發現,這兒的學生起得特別早。在中國求學,就要遵守這邊的紀律,慢慢地,我改變了原來的作息習慣。”馬牧德現身說法開導他們,“再說,我們來這里學習是為了當一名好醫生,這是一份關系到生命的職業,必須每天都認真學習,一點一滴地積累知識。” 上學期,馬牧德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做了一件在同學間引起不小轟動的事——起草成立南醫大首個留學生會的方案書。“中國學生有自己的學生會組織,為什么留學生不能有?”在南醫大學習了將近4個年頭,馬牧德越發感覺,如果沒有一個正規而高效的留學生組織,學校的管理效率以及留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都無法得到切實提高。 馬牧德通過在各個班級調研征求意見,把有意向的同學們召集在了一起。在他的牽頭下,50多名留學生多次商議討論、起草修改,經過長達半年的努力,留學生會的建設方案逐漸成熟起來。馬牧德說:“那時,有整整一個月我都在埋頭寫,不斷思考,和大家討論。誰在什么崗位,負責什么工作,都要考慮周詳。” 談到籌建留學生會,馬牧德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我們的留學生會包括5個部門:福利、運動、學習、紀律和公共關系。每個部門都設有一名管理者,他們能與各個班級的負責人取得聯系,在這之上還有主席、秘書、財會等。他們的產生都必須經過嚴格選拔,比如通過漢語四級考試,沒有違規違紀記錄,在同學中有一定威信等。” 除了同學們眼中的“政委”,馬牧德還是公認的“自強哥”。他是家中的老大,還有2個妹妹3個弟弟,其中一個弟弟一個妹妹都在念大學,僅學費一項開支就讓他背負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從2011年來到南醫大,他沒回過一次家,每年寒暑假都在做兼職工作。“我曾到過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打工。”馬牧德說,“媽媽很想我回去,但是機票太貴了,都快夠交我的學費了。有時候都要買票了,想想還是忍住了。今年……今年也許會回次家吧,畢竟離開這么久了。”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