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趙滌燹考入復旦大學微電子專業,本科畢業后,先留學荷蘭,后于2010年5月來到了比利時魯汶大學ESAT-MICAS集成電路設計實驗室攻讀博士。該實驗室是世界著名的集成電路科研機構,致力于前沿芯片的研究。經過5年的研究學習,剛過而立之年的趙滌燹就在5G通信核心技術之一的毫米波芯片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趙滌燹告訴記者,他的一位導師曾經用“愛因斯坦不用參考別人的論文,因為他是‘寫論文給別人看’的科學家”來鼓勵他。8年的留學生涯不僅為趙滌燹的專業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讓他樹立了“超越”的自信心——國際通信業界的“大牛們”并非遙不可及,通過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趕上和超越他們。
趙滌燹是個勤奮好學、善于動腦筋的人,熟諳“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的道理。搞科研一定要知道目前行業的瓶頸在哪兒、國際最先進的研究成果達到了什么水平以及發展趨勢如何等等。趙滌燹通過認真鉆研和反復地分析、計算,最終確定他做的電路性能已達到迄今為止的極限狀態,執了“牛耳”。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業內專家、學者的認同。讀博期間,趙滌燹多次參加被譽為集成電路領域“奧運會”的國際固態電路會議,并在世界集成電路領域頂級雜志《固態電路雜志》和微波領域頂級的期刊T-MTT上發表學術論文將近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9篇,申請了3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已經被錄用,并于2014年2月獲得集成電路領域在讀博士的最高獎項——“IEEE固態電路協會(在讀)博士成就獎”。趙滌燹真的成了“寫論文給別人看”的中國人。
博士畢業后,趙滌燹因在業界的名聲和優秀能力,很快收到了近十家世界知名芯片設計公司的邀請。一流的工作條件、優惠的工資待遇,令許多人羨慕不已。但為什么趙滌燹卻義無反顧地要回國發展呢?他的回答質樸而真誠:因為時間不等人。他解釋道,毫米波芯片技術將在未來第5代移動通信(5G)中發揮重要作用,對提高我國在通信等相關信息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我國和歐美等國的科研機構幾乎同時起步研發5G芯片,作為“業內”的中國人責無旁貸。他強調說,5G的標準正在制定中,世界各國的大公司和科研機構都在5G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開展研究,因此,必須有憂患意識,爭分奪秒,用自己在毫米波集成電路上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做出有競爭力的5G芯片,為中國5G芯片的研究和標準制定打上“中國烙印”。
趙滌燹日前通過電子郵件告訴記者,他已在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通信集成電路研究組)開始了研發工作。他有信心和同事們一起,在兩至三年內研發出國際領先的、應用于5G的通信前端芯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