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發生在校園里,教育確有需要反思的地方,但反思如果以應試教育為落腳點,而且還認為“最應該”,這實質上是讓應試教育來承擔林案的大部分責任。應試教育有弊端不錯,但把惡性犯罪和應試教育這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直接掛鉤,不說是聳人聽聞,至少從常情常理上說不過去。
學生尤其是已經成年的大學生,違法犯罪令人痛心,但這種現象并非只出現在應試教育嚴重的中國,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都有。一定要從應試教育入手來反思林案,實在是太牽強。在一些沒有嚴重應試教育的國家,比如美國,校園犯罪現象極為常見,一些校園槍擊案的策劃實施者不少都是在校生,這又怎么解釋?似乎并沒有多少人把這種惡性犯罪和學校教育聯系起來,也極少看到從教育模式的某個弊端來反思的。
事實上,犯罪本身是極復雜的現象,有犯罪者性格和個人境遇的原因,也有更復雜的社會原因,當然也不排除教育方面的某些原因。如果對林案的反思,主要從應試教育入手,并讓應試教育來承擔責任,那就把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絕對化了。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一些人心目中教育制度理想的歐美,根本就不應該有校園犯罪才對。但事實上,兇殺、吸毒等現象,在歐美的校園里并不鮮見,這又怎么理解呢?
我們當下的中小學教育確有應試傾向,而且一些地方還比較嚴重,確實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也是今后提高教育質量過程中應該解決的問題。但需要指出的是,應試教育的現狀,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比如社會競爭壓力向學校教育的傳導。教育生態不可能完全隔絕社會生態,圍繞升學考試進行的教育競爭,其實是經濟和社會競爭的一部分。沒有競爭性的教育只是一種極端理想狀態,不要說在中國,就是在一些教育資源豐富的發達國家,也不可能一點競爭都沒有,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和中國情況相似,受文化傳統影響,在東亞一些國家,比如日本、韓國,中小學應試教育模式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還比較突出,學生的升學考試壓力都不小。就連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孩子也同樣有競爭,有時還很激烈,最近正在暢銷的《小獅子》一書對此有生動描述。有的批評者習慣于以一種理想主義眼光來裁量中國教育現狀,這很容易得出偏執的不切實際的結論。
對林案的反思,對教育的批評,都不能罔顧常識,這應是公共批評的底線。之所以把林案和應試教育相聯系,批評者提出了諸多論據,其中之一就是林沒有閱讀習慣,認為他雖是名牌大學研究生,但“燦爛的人文光芒沒有投射到他身上,一個成年人應該具備的健全的思想和情操,他嚴重匱乏”。就算這是事實,但把人文教育的功能夸大到可以防止犯罪的程度,實在是缺乏常識。古今中外才氣如虹、文氣醉人卻罪孽深重者多得是,如果也用缺乏“人文之光”來解釋,說得通嗎?
作為開放性極強的公共事業,教育上連國運,下連每個家庭,只有盡力傾聽各方批評和建議,不斷吸納更多智慧,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因此,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不可能拒絕批評,也不會拒絕批評。事實上,這些年來,教育事業的大發展,正是在和社會輿論的良性互動中實現的。但對教育的批評,尤其是訴諸公共媒體的批評,最好是嚴肅的和有含金量的,才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改進,也更有利于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溝通和理解。那種隨意性極大的、偏執的和情緒化的游戲式批評,不但降低了公共批評的品質,也對改進工作無益,甚至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負能量。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