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家長以身作則的行為的確值得肯定,這也是對孩子的最好教育。但眾人過分熱情的點贊讓筆者擔心:這種泛濫而廉價的“謬賞主義”不利于社會公德的底線意識。
魏征在《諫太宗十思書》中說:“不能謬賞,不要濫罰。”可見,謬賞與濫罰同樣不可取。“謬賞”這個舊詞加上“主義”,就成了新詞。所謂“謬賞主義”,通俗的理解就是將“應該的”提升成了“需褒獎的”,把本該恪守的道德、秩序和責任當作需要大力褒獎和宣傳的,其實質是拔高了普通行為,夸大了做好分內事的價值。可以說,“謬賞主義”泛濫,會拉低人們的道德底線,并可能導致道德底線的進一步下滑。
就這則新聞看,孩子在地鐵車廂吐了一地,雖情有可原,但畢竟污染了公共空間,那么這位母親及時清理干凈自是應盡的責任,是對其他乘客的負責,是一種該承擔的道德義務。就像不隨意吐痰,不高聲喧嘩,不亂丟垃圾一樣,這是每個公民尤其是成年人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否則,就應該受到批評或懲罰。既然是分內的事,做好了可以給予肯定,但無需過度賞贊。
這位母親的做法受到這樣的關注,也折射出當下突破道德底線的事屢見不鮮,在價值多元化和社會轉型期,不少人的道德水準在下滑,人們的道德焦慮感在擴散,社會極其渴望美德重塑并發揚光大。
最近有媒體報道,一媽媽帶孩子餐廳吃飯,竟拿飯碗給三四歲的孩子接尿,并且把碗藏于桌下。這樣的奇葩行為不僅違背公德,還涉嫌侵害他人財物,這與主動清理嘔吐物的媽媽形成了鮮明對比。正是因為大家見到太多類似的不講公德、不守秩序的現象,才顯得“主動清理嘔吐物”稀少、珍貴。
只有人人把公共場合當做道德“考場”,增強自覺自律及慎獨意識,不斷提高道德水平與文明修養,樹立規則意識和現代公眾精神,自覺清理嘔吐物才會成為一種普遍的責任擔當,并不再是被廣泛“謬賞”的新聞。
教育也要避免“謬賞”。對學生良好言行及時肯定是對的,但過猶不及,不可隨意拉低褒獎的底線;過分的賞識、廉價的掌聲、泛濫的表揚,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道德養成。對違法背德事件的漠視自然要不得,但一味給學生灌心靈雞湯也不見得就是好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