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無疑很容易讓考生聯想到另一種火爆的“生意”,即在研究生復試前期,不少機構都明目張膽地打出廣告,即對復試包過明碼標價,而上述新聞無疑坐實了他們的把握和底氣。與此同時,從研究生復試結果來看,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極為反常的現象,比如有考生單科線沒過,卻也來參加復試了;有的考生初試分數極高,按照正規流程參加復試卻最終落榜了;還有的考生壓線過了,最后卻沖到了前幾名……此次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曝出的考研復試亂象,在某種程度上,無疑再次沖擊了考生乃至社會對考試公平的信仰。
對于考研復試的不公平,想必不少人都有所耳聞,盡管如此,我仍舊想說的是,通過上述新聞所暴露出的一些細節,不難發現在這一研究生復試過程中,保障公平的程序和制度設計,已然近乎被完全架空——以往,人們認為研究生復試的人為操作空間,可能都在面試環節,因為面試打分即便公開透明,但人為隨意性太大,而筆試則是匿名改卷且成績輸入后不能修改。這樣的制度設計,對規避人為操作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該新聞中我們看到,改過的試卷,還是可以回過頭來重新判分的,甚至輸入系統后的分數只需上級一句話,都可以再次改動。在這樣的邏輯下,今天可以為了各種看似合理的理由而違規操作,那明天有人打招呼、遞條子,對考研公平的破壞豈不就是隨便一句話?
此次被曝光的研究生復試中的不公平,主要還是相對于其他錄取的研究生而言的。誠然,招生計劃名額沒用完是一種浪費,并沒有擠掉其他本該錄取的考生,但修改過成績的學生,也直接沖擊了被正規錄取考生的排名,而這些排名關乎他們的切身利益,比如獲得學業獎學金的等級、選擇導師的先后順序,等等。而且,憑什么這兩個考生的試卷要重判?其他已經過線的考生,或許原先判的還更低呢?在此語境下,這種違規錄取的行為,還有什么道理可講?
不管出于怎樣的目的,研究生復試都必須嚴格恪守程序規則,必須一碗水端平,千萬不要讓那些努力付出的考生,最后敗給某些領導的一句話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