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發起“母親助學金”活動至今,他共募集善款85萬元,并捐出一半工資15萬元,資助河南開封縣、蘭考縣、南召縣等地的貧困生2000余人。
9年來,他曾先后23次前往南召縣山區支教助學。在他的幫助下,1所小學有了圖書室,3所小學獲贈體育器材,5000余冊圖書讓從未走出大山的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還為孩子們帶來了4000余件衣物,讓他們在冬天不再挨凍……他叫張曉暉,河南大學外語學院德語系一名普通教師。
“即使打工掙錢,也要讓‘母親助學金’繼續運營”
2006年12月的一天,得知自己的一個學生竟然在宿舍用睡眠來抵抗饑餓,張曉暉被深深地刺痛了。
當天夜里兩點多,張曉暉左思右想,難以入眠,與饑餓抗爭的學生的面孔時刻在他腦海里浮現,一種強烈的沖動促使他做點什么。于是,他用深情的文字在博客上發起了捐款倡議,并捐出自己一個月的工資作為啟動資金。令人沒想到的是,倡議得到了很多網友的積極響應,捐款源源不斷向他匯來。
捐款怎么辦?如何轉交到貧困學生手中?張曉暉決定發起“母親助學金”,倡導把母親般無私的愛,用于幫助學校和山區的貧困學生。
為把捐款用到實處,他每年都要去山區支教助學兩三次,收集貧困生情況,轉交網友捐款。他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助學金的每一分錢都要用于受助學生。為此,張曉暉去山區支教時購買的文具、書本等學習用品都由自己墊付,同行志愿者的路費和食宿費用也由他來承擔。隨著助學金運營規模不斷擴大,張曉暉投入的費用和精力也越來越多。僅2014年一年,他投入助學金的運營費用就高達3萬元,占自己全部收入的一半。
最艱難的時候是張曉暉攻讀委托培養研究生期間,他只能領到基本工資。為讓“母親助學金”正常運營,張曉暉不得不出去打工掙錢,每周一、三、五晚上做兩個半小時家教,周六則從早上8點30一直講到晚上9點30,業余時間還要給企業做翻譯。有時候,晚上回到家已經十一二點,他口干舌燥,一個人躺在床上動都不想動。但一想到那些貧困孩子期待的目光,第二天他又開始忙碌起來,打工掙的錢,他也全部貼補給“母親助學金”。
“既然已經做了,即使打工掙錢,也要讓‘母親助學金’繼續運營,不能讓山區的孩子們失望。”張曉暉說。
張曉暉始終堅持公開透明原則,制作了詳細的捐款明細單和受助人情況報告,并在網上公開。這些做法為他贏得了無數捐贈人的信任和尊敬。
“播種的愛不附加任何條件,收獲的愛才是無私的”
9年來,張曉暉與貧困山區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個孩子都是他的心頭寶。
為了保護孩子們的隱私,不讓他們受助時有壓力,張曉暉一直堅持“不懸掛橫幅,不驚動媒體,不叨擾地方政府人員”。他悄悄家訪、默默助教,就像一位來走親戚的客人。“只有我們播種的愛不附加任何條件,收獲的愛才是無私的。”在博客里,他這樣寫道。
張曉暉常常需要背著十幾公斤重的捐贈物品去車站。有一次,為了趕夜里兩點的火車,他不得不連夜加班整理賬目、清點物品,身前和身后背著兩個大包打車去車站。下了火車,他不顧勞累,坐上前來接他的山區教師的摩托車,趕往受助小學發放捐贈物品,直到傍晚才吃上飯。
可張曉暉的心里,還牽掛著一個住在山那邊的學生,他們約好這次要見面。第二天一早,他就出發了。山路崎嶇,翻過陡峭的巖石要靠手腳攀爬,一不小心就有墜入山谷的危險。當張曉暉帶著捐款和文具到來時,這個家庭就如同過年一樣,孩子的臉上綻放出純真的笑容。“每個孩子的夢想都值得澆灌。”張曉暉說。
張曉暉收到捐贈的衣服時,總是盡可能將它們清洗干凈。他說:“這不僅是一份愛心,更是一份尊重。”一次,“母親助學金”收到1000件運動衣,他和幾名學生一起,洗衣服晾曬、歸置、打包,整整忙了兩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然而,當他看到孩子們穿上干凈的衣服時那燦爛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和疲憊都一掃而光了。
“記得自己活得好時做一個能幫助人的人”
雖然張曉暉很少提及助學活動,也堅決反對還未自立的學生捐款,但他從事的公益活動還是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無數學生記住了他經常說的一句話:“記得自己活得好時做一個能幫助人的人。”
到目前為止,張曉暉教過的學生已有100多人在畢業后通過捐款、支教,或在自己身邊從事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把這份愛傳遞開來,其中20個學生還加入了“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行列。受到幫助的貧困生,也義無反顧地接過了助學的旗幟。曾經受助的河南大學研究生周曉明因癌癥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遺言就是“將治病所剩的4000元錢全部回捐‘母親助學金’”,讓無數人聞之動容。
人間有難,大愛無言。如今,已經獲得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等部門授予的“全國首屆五星志愿者”“全國優秀志愿者”等諸多榮譽稱號的張曉暉,依然在繼續著他的德語教學和愛心助學活動,用無聲的師德和大愛,滋潤著貧困的山寨,滋養著學生的心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