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企業單一主體的技術創新已不是當今最佳模式,技術創新、知識創新與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培養的緊密聯系,要求產業部門必須與高職院校形成長期、頻繁的互動,以此滿足智力支持需求。產教協同推進技術創新,將成為未來技術創新的重要模式。
為深入探索產教協同創新這一主題,我們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進行了觀察與研究。他們的主要做法:一是產教協同完善培養機制與標準,合作培養技能創新型人才。為解決傳統“師徒制”湘繡人才培養模式缺乏統一標準、培養周期長、過程與質量缺乏標準的難題,產教協同培養中心共同開發與湘繡行業標準和崗位相對接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教學標準,以及技能類核心課程。行業內專家評價這一模式下的人才培養,“達到了以前傳統模式培養的繡女十年都難達到的水平”。二是產教協同搭建技術傳承與工藝創新平臺,引領產業升級發展。為改變湘繡產品藝術形式與內容相對單一的狀況,學院依托產品開發協同創新平臺,面向社會設立湘繡創新研發基金,由行業企業專家和學校專家共同組成創新評價小組,每兩年評選一次“湘繡創新研發突出貢獻獎”。同時,校企協同開發新產品,拓展產品題材和藝術形式,將漆畫、版畫、壁畫等藝術形式創造性地融入產品中;校企協同推動工藝創新與材料創新,研發了米字針法等創新針法,實現湘繡針法與原作風格的最佳結合;校企協同擴大湘繡應用創新,研發了湘繡產品在服飾設計、工業設計等產品開發過程中的應用。湘繡的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應用創新均是在專業與產業的協同開發、共同推進中完成的,不但實現了技術傳承與藝術創新,也取得了較大的商業成功。
通過案例觀察和理論分析,我們認為,產教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
一是建立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推動職業院校和企業圍繞產教協同創新的共同目標,形成政府頂層設計、校企協同行動的產教深度融合格局。職業院校和企業在政府搭建的協同創新框架內,發揮各自在人才培育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推動產教協同創新。
二是建立價值整合機制。不斷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形成共同的價值共識,并通過相應的法律和政策,促進企業認同參與職業教育是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價值。
三是建立利益分配機制。政府在頂層制度層面,利用稅收、獎勵及約束等重要政策杠桿,逐步形成產教協同創新中穩定的利益分配機制和補償機制,并能根據產教協同創新不同階段、不同主體的利益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四是建立資源整合機制。將企業的人力資源、硬件與設備資源、技術標準、專利等和職業院校的智力資源、知識和技術創新資源等,在產教協同的總體框架下進行優化配置與整合,不斷滿足技術技能積累、技能人才培養以及技術創新過程中的資源需求。
五是建立信息共享和評價機制。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推動產教協同創新中的信息共享與溝通。管理部門制定推動產教協同創新的引導性評價方案,出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獎懲機制,引導職業院校、企業共同進入區域性、行業性的產教協同創新共同體。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