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辰對兒童的天性特點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我們知道兒童天性是活潑的、快樂的、向前進取的……兒童有‘動’的本能,活潑好動是兒童天性。所以,我們在學校里常看到數十千百兒童,絕無一刻靜止的時候。那么,我輩從事教育者,便應當順應或利用兒童這種固有的自動力,使之動而不宜使之靜。”
“動的教學”是什么樣
王祝辰認為,教學之時,固定、嫌惡、受納、無考慮等都是“靜的教學”狀態;試為、快樂、進取、批評、辯論等則是“動的教學”狀態。“從科學上講,是各種學科互相波及的活動。從心理上講,是各種心力,如感受、認識、記憶、想象、推理、驗證、判斷等健全的活動。從個人上講,是身心相應、精神和肉體一致的活動。從團體上講,是全體團員(這里指小組成員)互助的研究的活動。從教學上講,是教師學生交相討論的活動。從生活上講,是適應現在生活和預備將來生活互重的活動。從學習上講,是興趣和努力互為因果的活動。從人格上講,是行為、知識、體格互相適應的活動。”王祝辰這樣闡釋“動的教學”。
通過對“動”與“靜”兩種教學方法的深入了解,王祝辰列舉了二者的差別以及“動的教學”的功能——
“動的教學”的源頭是學生主觀意識和學習需要,更為符合學生生命發展的要求;“靜的教學”則會抑制學生自主思考,導致學生不了解學習、探究的目的。
“動的教學”以個人為團體之一員,彼此共同發現知識、消化知識,在團體中成長的學生能學會與人交流、合作,這也是人在社會上生存的必修課;學生在“靜的教學”中學習,更多的是收納知識、堆積知識,教師并沒有引導學生與人交往、合作,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會被割裂開來。
“動的教學”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是基于發生機能的科學教育;“靜的教學”則把學習歸于死記硬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直接將兒童與成人劃等號,輕視學習過程。
在“動的教學”中,學生是主導,無論學習內容怎樣變化,學生的主導地位不變,完全尊重學生的任何想法和意見,能夠陶冶學生性情,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靜的教學”更重視知識,無法讓“知”“情”“意”形成有機的整體。
“動的教學”讓學生自己實踐,從自己的實踐經驗出發,去發現、探究,學生對所得到的結論更為信服;“靜的教學”不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而是直接得到結論。
“動的教學”注重學生的感受,教師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處于研究者的地位,能夠帶著興趣去學習;“靜的教學”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常讓學生處于聆聽者的地位,長此以往,學生會覺得學習是一件苦惱的事情,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
“動的教學”如何實施
如何“分團”。“分團”學習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班級中以“秧田式”進行排座,5、6人為一團,各學科設置一名“研究長”。研究長是本班的學科代表,是該學科中學習能力較為出色的學生。研究長是教師的助教,能夠幫助學生提供研究方向、把握研究步驟,在課堂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教師指導。在課堂學習中,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但教師不起主導性作用,而是要讓學生嘗試自主學習。只有在學生需要輔導的時候,教師才會予以引導。比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討論時的音量、表達方法、提問方法、專注度等方面進行指導。
學生參與。學生在整個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都要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聽從研究長的統一協調安排。這樣,課堂流程就會有條不紊,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參與、有思考,自主性較高,合作意識較強。
教學結構。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應針對本課的特點,對學生的預習活動進行針對性指導,學生在課下也要進行有效的預習活動。課堂教學中,研究長可以組織全班學生研討,將大家的疑問一一列出,并引領學生將預習中已經解決的問題進行細致化討論和解析。對于解決不了的問題、意見及有分歧的知識點,研究長可以進行梳理記錄,請教師進行指導。教師指導結束后,學生對自己預習過程中的問題和收獲進行深層次梳理、補充、修正。
“動的教學”有哪些效果
“動的教學”符合學生個性,能夠讓學生盡情發揮,用創造和進取的精神研究一切、創造一切;“靜的教學”則難以讓學生獲得進步,只能讓他們墨守成規,變成被動的接受者。
學生在課堂中是“動”的,因此,“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實現內心的學習愿望,時時努力、滿足希望,以積極向前、百折不回的態度,使人生和世界發生變化。
在“動的教學法”影響下的學生,往往擁有高尚的理想。學生為了達成理想,會努力生活、融入社會,用他們的想象力和經營力去開拓世界;相反,“靜的教學”則會造成學生能力低下、想象力弱、自主意識差等問題,導致學生常處于被支配的地位,甚至不思進取。
可以說,“動的教學”對學生身心的成長、學習能力的培養、想象力的發展、健全人格的形成乃至社會性的涵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這樣的學生才是當今社會需要的,這樣的教學方法也應該是這個時代的課堂可以借鑒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