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區域、身份和視角的種種不同,大家坐在一起縱談學校,就很有意思。東北的老師說,哈爾濱第三中學和北京四中齊名,全國著名的十大重點中學之一;河北的老師就不同意,說衡水中學多牛啊,每年差不多網羅了全省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廣東的老師說,深圳中學是全國教改的旗艦,教育理念和管理水準是真正的全國一流……
然而,細究眼前各省市一些名校的發展史,秘訣無非兩點:一是掐尖,通過優惠政策,招收區域最優秀的學生;二是重聘,通過豐厚的待遇,把各地最優秀的教師集中到自己麾下。一些超級學校就是這樣被造就出來的。有些學校動輒上萬人,甚至還在全國各地開設加盟校,采用機械化作業的管理模式,妄圖建成教育的“托拉斯”。
但這是真正的學校教育嗎?以筆者之見,未必。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學校教育?
首先,真正的學校教育應該培養合格的公民以及內心豐富的人。走進學校,看看在最醒目的地方粘貼、懸掛宣傳的是哪些人,就知道我們的辦學還處在什么層次。真正的教育不是看培養了多少領導人、多少兩院院士,不是看有多少學生考上清華北大,而是看一個普通的畢業生在回憶自己的母校時,是否真情涌動,充滿感激,覺得在學校的幾年是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光,走出校園還能擁抱生活,努力工作。可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教育場景,恰恰與此背道而馳:分數至上,弄虛作假,不講誠信;整齊劃一,標準答案,扼殺創新精神;崇拜權力,嫌貧愛富等。我們非常痛心地看到,很多孩子對學校充滿對立情緒,對知識非常不屑,走出學校就再也不讀書了。
其次,真正的學校教育應該有助于教師成長。沒有天生的教育家,教育家是在教育實踐中逐步成長起來的。我想起早期的春暉中學,薈萃了一大批名師碩彥,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等先后在此執教,一代代先輩為“一洗從來之積弊”,傳播新文化,在一步一步的實踐中,他們改變了學校,同時也成就了學生和自己,樹起教育史上的一座座豐碑。可是今天的一些超級中學,教師已然成為機器上的零部件,早已沒有自我,教育成了40歲不到就無法勝任的“體力活”。這還談什么教育呢?教育的成敗得失應該站遠了看,可是我們今天都太急了,我們早就沒有了等待的耐心。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