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的父親是一位軍校教員,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一線。繼承了父親紅色科研基因的劉忠從小便立志“要像父親那樣,為國防科技做貢獻”。
1990年,劉忠本科畢業后攜筆從戎,主動申請到原長沙炮兵學院工作。正是在那里,劉忠敏銳意識到“信息”將是未來戰爭的制高點,這也影響了他今后的軍旅生涯方向——指揮控制。
1994年,劉忠選擇攻讀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軟件專業碩士學位。在報考博士研究方向時,劉忠主動轉向C3I系統領域。
上世紀90年代,我軍炮兵還缺乏信息化手段,作戰手段還局限在炮兵計算尺、計算器,而同期美軍炮兵則早已擁有了先進的指揮信息系統。
面對差距,劉忠暗下決心,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經過夜以繼日攻關,他和同事們很快研制出一套先進的模擬指揮系統,經部隊測試,從發現目標到下達命令,時間大大縮短。
這些年來,劉忠的生活軌跡就是學校、部隊。他把時間都用在部隊調研和科研攻關了,每年將近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外地。
“我們的科研就是服務部隊的,如果不去了解部隊需求、不去掌握部隊的運作模式,怎么能設計出符合實戰化需求的先進系統呢?”劉忠說。
指揮控制研究在路上
指揮控制,被譽為現代戰爭的“大腦”。劉忠立志為我軍指揮控制領域研發信息化、數理化、智能化的“戰顱”。但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劉忠的指揮控制科研事業也不是一天成就的。
國防科技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副研究員石建邁說:“劉老師有句口頭禪:白天忙的是事業,晚上是補充吸收營養的時間。工作時間外不花其他時間學習,下一個五年或許就沒有東西,不能在指揮控制上做更大貢獻。”
對于丈夫的工作狀態,劉忠的妻子說:“雖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但一年中近一半時間出差在外。家人一直堅決反對他學車,因為他時時刻刻都有可能陷入工作思考中。”
雖然劉忠常說成功的關鍵要有顆“平常心”,但沒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血性,不敢迎難而上,怎能逐夢!
2006年12月,劉忠出國歸來第二天,便承擔起信息系統工程重點實驗室建設任務。經過3年夜以繼日的奮戰,實驗室建設順利完成預定目標,通過總部驗收考核。
2015年12月,經過5年艱苦攻關的某重要指揮控制系統,順利完成研制,正式裝備部隊。
“雖然我們在國內指揮控制領域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指揮控制研究本身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攀登、不斷創新的領域,稍微慢一點就會被別人超越,所以我們指揮控制研究不會停歇,永遠在路上。”面對贊譽,劉忠總是這樣時刻提醒自己。
薪火傳承在路上
“沙基昌老師帶我走進指揮控制領域,他的數理戰術學、戰爭設計工程等使我受益匪淺。張維明老師等在科研上給予我很多的指導、關心和幫助,對我的成長也非常關鍵。”作為眾人眼中的“千里馬”,劉忠這樣闡述自己成功的關鍵。
2009年,剛剛留校的郭得科正處于科研迷茫期,在劉忠的建議下,把科研重點聚焦于數理和信息交叉融合的探索性研究上來,同時做好基礎研究和重大應用的融合。5年后,郭得科獲得學院歷史上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
“劉老師常說,項目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需要非常大的團隊來做,人才越多,做出的成果越好。”國防科技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講師朱先強說,劉忠始終強調科研攻關中的團隊意識,所以他有意識的放手讓團隊成員大膽參與項目,助推學生及團隊成員快速、扎實成長,豐富后備人才隊伍。
在劉忠的科研團隊,他為年輕的隊員們制訂了個人發展規劃,引導他們一步步成長。
平時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和隊員們一同探討問題、攻關難點。當隊員們遇到問題、思想有波動時,他會抽出時間談心,幫助隊員調整情緒心態。
在他的帶領下,這個平均年齡只有35歲的團隊取得豐碩的成果,近5年來,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等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