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是馬約翰的出生地。如今,島上的中華路有一座馬約翰廣場,立有馬約翰塑像,后面鑄字“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記錄著一段往事:1957年11月29日,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在全校體育工作干部會上說:“你們看,馬老今年已經76歲了,還是面紅身健。我們每個同學要爭取畢業后工作50年。”
廣場對面的馬約翰體育場早年稱“人民體育場”,更早的年代里是當地球隊與英國水兵隊比賽的場地。不過,現在這里看不到人踢球。球場邊上一座小樓是馬約翰紀念館。館內收集的文物史料詳盡介紹了馬約翰本人以及中國近代體育發展過程。同樣可惜的是這里也無人光顧。筆者向當地人詢問原因,回答是現在的鼓浪嶼要好吃、好玩、好看,才能吸引人,沒有游客奔著文化歷史而來。
紀念館里展品發出無聲的陳述,體育的作用不只是拿金牌,也不光是強健身體。1925年,馬約翰到美國春田學院學習,在學位論文《體育的遷移價值》中提出:“體育運動的教育價值不只限于運動場上,而且能夠影響整個社會。”馬約翰鼓勵運動員努力爭勝,更強調體育的教育意義和作用。他認為,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健康,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道德品質的鍛煉和培養。
走出紀念館,感觸良多。體育,無論奪標還是強身,甚至改變人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因而沒有人能完全拒絕體育。中國體育事業的成就有目共睹,要找出其中的短板,無疑是體育文化的不足和體育教育的欠缺。體育改革發展,硬件不斷提升,包括體育理念、體育教育在內的軟件質量一直滯后。與曾經爭論過的競技與健身何者為重相比,扎實的體育教育才是體育之本。
相關熱詞搜索: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