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節課的時長由誰來決定?作為教育發展的主導性法律,《義務教育法》對中小學每節課的時長并沒有明確規定;教育部及各省市的課程設置方案雖對課時作了描述,但只是作為建議供學校選擇。如此來看,每節課的時長決定權應該在學校。雖說學校有權力,但是我們看到在基礎教育領域,一節課通常為40分鐘或45分鐘。那為什么大部分學校都不愿意調整課時呢?主要因為課時一旦調整,牽一發而動全身,會涉及其他教育要素的改革,還有就是對課時調整的必要性缺乏思考。
課時調整有沒有必要?在報道中可以看到,金康園小學通過課時“瘦身”,騰出了大量剩余時間。這些時間都被安排為學習擊劍、足球、書法、茶藝、包餃子、做餅干等活動,這相當于利用節省的時間盤活了學校的校本課程。課改以來,我國基本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隨著課程體系的調整,課程門類變得越來越多,但學生在校時間是有限的。當學校把國家課程排完后,留給地方、校本課程的空間就所剩無幾了。因此,通過課時調整,可以重新分配三級課程的學習時間,盤活地方、校本課程,給孩子更多實踐機會。
雖說課時調整可以盤活課程,但大部分學校都不愿觸碰這一禁區,主要原因是課時調整實際上是向國家課程“開刀”,不少學校擔心有不務正業之嫌。同時,課時調整實質上改變了學校的教學常規,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課時改革是課程改革深化的必經之途,學校很有必要通過課時的調整,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常規。但課時改革的正途絕非僅僅做瘦身,要提防借瘦身之名,行增課時之實,變相地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
筆者認為,課時改革應該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課程自主權,鼓勵和引導學校跳出課時簡單“瘦身”的小圈子,從課時“瘦身”轉向課時混搭,通過課程、教學、學生的研究,開展長短課、大小課實驗,讓課時不再僅是一種課程管理的手段,還是一種服務課程、服務學生的良策。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職業技校 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鐵道 甘肅高鐵 甘肅鐵道高鐵交通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