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主義教育要“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載體、增強教育效果”,教育部黨組會議提出要“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途徑”。這對愛國主義教育是有針對性的指導。創新,只有創新,才能開拓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空間,才能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才能讓愛國主義真正“進頭腦”。
要創新,就要在闡釋清楚愛國主義精神的前提下,認真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愛國主義的內涵和表現形式不同,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應多從當下出發,創新教育方式和途徑。如何既不脫離青年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又讓他們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并接受這個道理,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項有“科技含量”的工作,值得花大力氣研究。沒有創新的精神,教育過程很可能成為簡單的說教。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愛國主義是個體發自內心的對國家深沉的愛。一個公民對社會制度的認可,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自覺維護,對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尊重和傳承,這些責任感的建立,最終都需要強大的精神認同,并視之為自己的精神依靠。因此,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不能止于一般性的感情熏陶,而應更多從精神層面來認識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進行更為深刻的愛國啟蒙。從義務教育階段起就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而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學生,應更能理解國家不是一個虛無飄渺的概念,而是一種可以依托的秩序,一種可以體認的情感,一種無處不在的利益關聯,這才是有理性也有感情的愛國主義。這樣的一代人,對公民和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認識,清晰而具體,國家觀念會更強,更有助于培養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
在現代社會,愛國有不同于傳統社會的內涵。要開展有現代感、當下感的愛國主義教育,多調整思維,與年輕人心理接受習慣保持同步,效果則會更好。剝離了當下感,是過去一些地方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愛國主義教育如果沒有了當下感,就會被抽象成為一種高遠的理念,就會被口號化和程式化,頂多被落實為幾場簡單的講座和效果欠佳的活動。愛國主義教育關聯著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人文等各個方面,要創新,首先要把愛國主義教育看作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既要研究書本、研究這個社會,更要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和傳播規律,利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
在這個開放和利益多元的時代,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水平需要突破的瓶頸,是能力不足。尤為重要的是,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在體驗中獲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讓青少年具有“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因此,愛國主義教育要從口頭走向內心,要從教育基地走向廣闊的社會現實,讓廣大青少年在種種富有儀式感的教育之后,獲得心靈的提升,能夠從身邊事做起,認同和尊重民族歷史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堅定行動者和實踐者。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愛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