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校合作理念下,向社區開放、服務于周邊社區,已逐漸成為公眾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期許。因此,在“假期學校是否應向社區開放”這一問題上,難的不是教育行政部門的一紙命令,而是對學校執行細節的考量。
從實際情況來看,假期里,學校教職員工要備課、參加統一培訓或是個人的進修學習,并不清閑;很多學校還要開展檢修和新建工作,比如新建樓宇、裝修實驗室、翻修體育場等。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社區開放,不僅會增加人力物力成本,而且可能帶來各種安全隱患。一定程度上說,學校假期關門,防止各類人員進入學校,的確是一種省事的做法。
不過,加強學校與社區互動,已是一種潮流。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學校開放辦學,資源服務社區,是社會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時代需要。關門辦學,忽視這種發展趨勢并不足取。
事實上,學校在假期向社區開放并不缺乏政策依據。國家發改委與國家體育總局在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劃中已明確指出,學校內的體育設施應利用課余和節假日,在保證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創造條件向廣大學生和社區居民開放。原則上,室外體育設施要創造條件免費開放。但眾多學校的做法說明,學校在假期向社區開放光有政策呼吁并不夠,還要有更為細化的配套制度。
在這方面,不少地方都進行了有力的探索。比如上海浦東新區的中小學體育場地開放就走在了前頭。該區建立了管理人員值班制度以及成本補償和獎勵激勵機制,在安全方面,還出臺了損害賠償規定,一些街鎮還為學校購買保險,減輕了學校的安全責任壓力。
所以,學校在假期對外開放,只要方式得當,并非不可行。有關部門要通盤考慮學校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難點,也要引導學校加強執行中的制度和機制建設。據媒體報道,今年3月1日起,上海將試推全國首個“學校體育運動傷害專項保障基金”,并探索校園體育運動傷害的綜合預防和處理機制。這些做法對于學校開放辦學而言不失為一個參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