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方剛的兒子劇烈反抗曾名震一方的父親,深層原因是年幼的他對父親帶給自己乃至整個家庭的傷害耿耿于懷。這個孩子對父親有著強烈的不認同,哪怕父親老了,哪怕父親為了自己出生入死,他也難消心頭怨。故事暴露了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或必然要面臨的重大問題,觸及了我們在這些問題上犯錯之后的苦悶思想和生活磨練,通過電影我們看到了那種精神乃至靈魂上都要付出的沉重代價。
親子沖突的三重矛盾成為生活難題的根源
電影故事吸引人,靠的是張力巨大的親子矛盾推動,這個大張力其實交織了家庭教育的三重矛盾。如果從家庭教育這個角度來解析,“父救子”的波折故事再驚心動魄也都不過是表象,而真相乃是家庭教育錯位導致的問題積累。
家庭教育是一個關涉人成長的系統性培養工作,它講究開展的時機和條件。電影中涉及三重家庭教育矛盾:早教、青春期、單親家庭。第一是家庭教育中早教機會的錯失。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從娃娃抓起”,兒童年幼時是家庭教育的敏感期和黃金期,也是親子之間建立親密、尊重和信任等優質關系的關鍵期,對這個階段兒童的忽視,會為親子矛盾埋下隱患。第二是家庭教育中青春期的特殊機會的錯失。青春期是家庭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時期,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和陪伴,有助于孩子早日確立自我實現的方向和目標,以一種正確的態度走向成人世界。第三,家庭教育支持條件的缺失。家庭教育也是一種客觀的教育環境,夫妻關系和諧且能對孩子正向鼓勵,將更加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健康發展及能力的全面形成。但是,如果父親一直缺位或母親離世,這種家庭結構的殘缺,都是家庭教育資源的缺失。
從電影故事中,我們看到這對父子沖突如此激烈,正是因為在家庭教育的所有關鍵點上,這個叫“六爺”的父親都是失職的:自己在兒子小時闖禍入獄,害妻和子受累受辱;兒子青春期時父親混跡于自己一幫兄弟之中,對兒子缺管少問;妻子因擔驚受怕過早病逝,讓兒子失去了家庭僅有的溫情依賴。
正是這種累積的矛盾導致父子沖突的難以調和,導致兒子闖大禍,父親被迫補大洞,這就是深埋于生活的行為邏輯。
潛伏的家庭教育問題一旦引爆后果難以預料
早期缺位的家庭教育問題潛伏性存在,一旦引爆后果難以預料,甚至不堪設想。在很多父母眼中,小孩子總是好的,只有大孩子才會出問題,這是對家庭教育的一種誤識。兒童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家庭,孩子是否感覺到父母的關注與愛,使他們形成看待自己個體價值,以及對待周圍他人的態度。如果父母漠視孩子,孩子就無法學會與人建立友好協商的積極人際關系。
孩子小的時候無行為能力,人際關系還沒展開,問題無法暴露。隨著孩子長大,行為能力增強并有了復雜的伙伴關系時,問題就會暴露出來。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與他人交往中很難與他人共情,冷漠自私,對施加給別人的傷害毫不在意。
電影中的這個叛逆兒子“曉波”喜歡一個女孩,恰巧她有男友。這兩個男孩處理競爭關系最好的辦法是實力競爭,即男孩們應通過個體能力展示去贏得女孩,而不是惡意傷害。青春期的孩子,碰到問題時是沉穩理性還是莽撞的非理性,這與孩子早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關。關愛孩子的父母會引導孩子從小善待他人,明白個體不良行為對他人的不良影響。父母忽視孩子,只能讓孩子學會太多的對他人忽視,這種忽視就種下了未來不當行為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六爺”的兒子哪怕小時候再乖,如果大人不肯關愛與引導,都可能成為一個可以引爆災難的定時炸彈。
壓抑情感表達導致親子矛盾雪上加霜
電影《老炮兒》的一大特色就是人物對話張口便爆“粗口”,從家庭教育角度來看,那就是貶低情感、不容情感和壓抑情感的溝通方式,想用這種對話方式來緩和父子矛盾,無疑是雪上加霜。
情感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另一個核心內容,它是凝結家庭成員的無形紐帶,只有通過情感的表達,才能讓家庭成員之間充分理解,因為情感能夠喚起彼此感受的相似和相通。對這種情感表達的需要是一種本能,并不會因個人偏見而改變。我們看到費盡周折賣房湊錢的父救子后,沒看到子的感恩,幸虧有一個叫霞的中間人兩邊說和,才讓父子能夠共坐一桌,把酒言歡。這個中間人也不過是說了一些平常但是關乎真實感情的話,如解釋脾氣暴烈的父親再表面上無情冷漠,但他視兒子為他唯一的親人,他深愛著兒子!到這個時候,作為兒子,真正明白父親對自己的感情,也就真正理解了父親吹噓的那些勇闖江湖史,即使話中摻有父親的虛榮、浮夸和淺薄,但還包含著父親對自己的信任、親密和依賴。自己正年輕,父親年輕過,這種心靈上的溝通頃刻間打通了。但是,父子間的情感溝通,以及父子間后面的相互舍身保護,都是建立在一個女性的情感溝通和解釋基礎之上,如果沒有這個情感工作,很難想象父子間能冰釋前嫌。
父子的硬關系,需要軟話來化解,這給我們什么啟示?那就是情感表達的重要性,尤其是男性。一直以來,對男性氣概的社會期待被很多家庭堅決貫徹,豈不知,這樣貶低和排斥情感的家庭教育,到頭來受害的不只是家長,還有孩子。再回頭想想,“六爺”作為硬漢,混跡男人之際,生活上很依賴一個會講“軟話”的女人;“六爺”之子,作為硬漢卻又是為了一個女孩而引禍上身。這都說明,人內心都渴求和依賴情感需要,哪怕是硬漢。
問題爆發后再補救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最后還想說一點,那就是家庭教育時機的重要性問題。的確,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時機對了,事半功倍,時機錯了,事倍功半。我邊看《老炮兒》邊想,昔日威風的“六爺”咋就那么難呢!不就是為了救兒子嘛!為了籌錢,兜遍了城,跑斷了腿,也沒湊齊錢。多虧了菩薩心腸的女友“霞”的大方資助,不過,“六爺”也是被逼到了賣房的絕境之地。“六爺”費了那么大的勁兒,兒子被救出來,怎么還沒看出他有什么變化?既沒看到他對自己的悔過,也沒看到他對父親的感恩。這個時候,又是多虧那個菩薩心腸的女人出現,做了情感溝通工作,這對父子才相互理解,得以心理走近。在這里,如果沒有那么一個菩薩心腸的好女人,父救子的事兒豈不是難上加難!
這個救孩子的“難”,說的就是錯失家庭教育的時機之后,各種補救工作收效甚微。從孩子成長規律來看,家庭教育的兩大時期最為關鍵,一個是出生之后的頭三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歲看老”,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會對孩子的社會認知能力塑造一個大致的框架;再就是青春期,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內在和外在同時發生劇烈變化:一方面要面對激素水平變化帶來的成人身體形象導致的不適和挑戰,另一方面,要面臨即將踏入真實的社會所要求的身份定位帶來的壓力和挑戰。青春期的孩子好比一個蛻殼的蟬,他們要告別孩童時期,進入成人世界。
總之,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對其進行的家庭教育事關重大,順勢利導,孩子就能盡快度過人生的震蕩期。如果錯過了這些重要時期,問題積累下來,孩子會帶著各種傷痛或病癥去面對挑戰。一旦出了問題再補救的確很難,因為,這時的孩子不僅僅有自主意識,也有行為能力,他們的激烈反抗帶來的嚴重后果讓大人們的補救工作無濟于事。現實中有太多的極端案例,青少年的自殘自殺,或攻擊他人或故意傷害,即使大人想要補救卻為時已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