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失800多名學生,到吸引8000多名區外學生到偏遠庫區就讀,變化因何而來?
峽山區坐落在山東最大的水庫——峽山水庫周邊,2008年由周邊4個縣區環繞水庫的偏遠鄉鎮劃撥建區,原本屬于“四不管”地帶,經濟基礎薄弱,教育發展也相對落后。
“剛剛建區時,財政資金困難,學校布局不合理,基礎條件差,規模小、效益低、教育質量不高。”劉敬森說,“基于這種現實,區黨工委、管委會決定在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的基礎上,以改革辦學體制為突破口,多渠道吸引社會投資和名校資源,采取政府支持社會力量辦學的方式,構建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2012年,峽山區多方協調,吸引社會投資3.5億元,高標準建起了初、高中一體的濰坊實驗中學;2013年,引資2.2億元,建成小、初一體的濰坊峽山雙語學校;2015年,引資2億元的“271”教育培訓研發中心在峽山區建成并已投入使用;2016年8月,引資3.6億元的峽山“271”小學及幼兒園,也將建成投入使用。
“加起來十幾億元的社會投資,對財政資金困難的峽山庫區學校而言,每一個都是天文數字。”峽山區教管中心副主任張少軍說,“如果不主動改革體制機制,吸引社會力量辦學,還是坐等財政投建的話,辦學條件短時間內很難改善。”
有了社會力量辦學的巨大支持,峽山區騰出精力,集中有限財政資金,將新校建設與學校布局調整、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相結合,先后投入財政資金2.1億元,建成了峽山中學、峽山二小、鄭公街道實驗學校、山甫小學、趙戈小學等一批公辦學校,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同時,投資1100余萬元,建起了39所普惠性幼兒園,并從2013年開始按300元的標準撥付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
學校建起來了,但真要辦好學校,還得學習先進經驗,扎實提升教育教學管理水平。與引進社會力量投資建校一樣,峽山區按照“政府扶持,企業投資,名校管理”的模式,引進了優質民辦教育管理資源——昌樂二中271教育集團、北京市玉泉小學優質管理團隊和教學資源,依托名校管理新建的社會力量辦學學校,快速提升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深入推進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區外慕名而來的8000多名學生,也在這些民辦學校就讀。
在此基礎上,峽山區以優質民辦教育帶動公辦教育,以濰坊實驗中學、峽山雙語學校為核心學校,帶動各街道駐地學校建立一級學校發展共同體,街道駐地學校再帶動其他邊緣學校建立二級學校發展共同體,將全區學校全部納入16個共同體中,開展結對幫扶、共同教研、名師支教送教活動,輻射帶動區域教育整體質量提升。
峽山區鄭公街道地處偏遠,因其為漢代大儒鄭玄的故里而得名。“建區后初中第一批招生時,流失生源90多人,只剩下83個學生。”鄭公實驗學校校長劉鵬告訴記者,“隨著近幾年學校的改造新建,新進教師27人,再加上學校發展共同體的帶動,教師整體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校還開發了‘可愛的鄭公’‘康成史話’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贏得了師生家長的認可,2015年招生時,已幾乎沒有學生流失。”
“政府扶持,企業投資,名校管理,百姓受益。”劉敬森說,“通過這一模式,峽山區創新辦學體制,吸引社會力量投資辦學,形成多元辦學格局,帶動了庫區教育的快速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