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經營,走向成功
1977年8月,家住上蔡縣楊屯鄉陳樓村的陳青海高中畢業。在鄉里的磚窯場因生產不景氣停產時,17歲的他毅然決定把這個磚窯場承包下來。5000元的承包費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家人賣掉毛驢900元、鄉信用社貸款2000元、親戚朋友借款2000元,東拼西湊,陳青海終于拿下了窯場。沒想到,頭窯磚燒生了,第二批又燒過了,別說賺錢,他反倒賠了4萬多。沉重的債務讓很多人擔心他還不起,而他卻堅定地說:“即便苦上10年20年,我也絕不虧欠父老鄉親和政府一分錢。”第二年,他又從信用社貸款5000元,重新開始了“煉獄”之路。直到1985年,他終于將虧空填平。
1986年,陳青海又承包了銷路不暢的鄉木器廠。由于誠實守信、家具質量好,一年時間木器廠便扭虧為盈。1990年,適逢漯河成立地級市,陳青海搞起市政工程建設,很快,他的工程隊由原來從上蔡帶去的100人發展到800多人。1997年,他的業務又延伸到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方面,成立了省高等級公路養護有限公司。
誠信守法的職業操守、勤奮務實的工作態度、積極進取的創業精神讓陳青海的事業一路順風。在建設資金緊張,有人勸他暫緩發放農民工工資時,他說:“就是工程虧損了,傾家蕩產,咱也不能拖欠農民工一分錢”。
桑梓情濃,回報家鄉
在擁有上億資產之后,陳青海的心并不充實。上蔡縣是一個人口大縣,常年有50萬左右上蔡籍人士在外地打工。一方面,受教育程度的有限,讓外出人員無法擺脫低收入困境,另一方面,因工作忙碌,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和教育。
回鄉后,陳青海對上蔡縣教育資源匱乏的感受越來越深,辦一所民辦學校的想法在他的腦海中萌生。這樣既可以為大量在外務工人員解除子女無人照管的后顧之憂,還能實現自己振興家鄉教育、回報家鄉人民的夢想。于是一所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一體化學校——上蔡中學誕生了。
建設學校,籌措資金,聘請教師,贏得生源……陳青海創業的干勁又一次被激發出來。他深知教師的重要性,便踏破鐵鞋到優秀老師家里做工作。一次請不動,就兩次、三次,一個人請不來,就帶上親戚朋友一起去請。于是,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省級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都來了。此外,陳青海還聘請了北京四中、清華附中等名校的教育專家定期到學校指導教學工作。學校還設立了國際留學聯系部,幫助高中學生畢業后到歐美、韓國等大學留學。
為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陳青海對成績優秀學生實行獎學金制度,對成績優秀學生分別免去全部或部分費用。
精品教育,奉獻社會
在上蔡中學,陳青海倡導“精品教育,奉獻社會”。學校不僅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打造花園式校園,還配備了音樂、美術、圖書、微機等各種功能教室。為了讓孩子有強健的體魄,他出資修建了塑膠跑道;為了讓孩子冬天洗漱有溫水,他讓人打了千米溫泉井;為了讓孩子不受嚴冬酷暑之苦,他在每間教室和宿舍內安裝空調……
先進的教學模式、精細化的教學管理推動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上蔡中學辦學短短一年來,就取得了全縣初中素質測試第一名的好成績。
上蔡中學的成立讓緊張的教學資源得到緩解,讓7000多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上學不再困難。小班教學讓每個孩子都能受到應有的關注,心理咨詢室為留守兒童撫平了內心的傷痛。初中部七年級學生小李,父親外出打工,母親改嫁,家里只剩下祖孫二人,生計艱難。陳青海免除了他所有的學費,每月還給予生活補助300元。去年,上蔡中學建立起留守兒童檔案,減免了200余名學生的學費。
“讓家鄉的孩子也能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樣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我的夢想,現在實現了。”陳青海說:“不論走到哪里,不論事業做多大,我的心永遠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緊緊連在一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