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想要轉型的本科院校中,能夠入選試點,不僅是一種榮耀,也意味著實質的資金支持、政策優惠和政績展示,因此大家都希望花落自家。
與“示范”高職建設一樣,本科“試點”必然會以項目化形式展開,必然涉及具體的操作辦法和規程。“試點”是一種公共資源,政府是否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來保證“試點”院校的遴選和競爭機制公正、公開、透明;在對轉型結果的評估上,能否建立多維評價標準,引入企業、行業第三方評價機制,防止院校只“對上”負責,避免質量評估僅是教育內部的“自說自話;“示范”能否真正起到引領作用,對其他轉型院校會有什么樣的政策支持,能否激發更多院校的主動性;如何引導一批獨立學院轉型,政府是否也可以給予相關的支持,這些都是政府在進行頂層設計時必須要考慮到的。
此外,“試點”“示范”會不會造成一種學校之間的身份差異也讓人擔心。“試點”院校往往在辦學自主權、經費支持和招生計劃等方面享有更多優惠政策,會在社會上形成良好聲譽,從而爭取到企業的積極配合,這在客觀上使得“試點”院校在身份上和普通院校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如何讓“試點”真正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而不至于產生一種“螺旋效應”——好的院校越來越好,普通院校始終停滯不前,這一點十分重要。“試點”的本意是要“以點帶面”推進一批學校轉型,如若僅僅成就了幾所院校,無疑對大多數院校是一種挫敗和打擊。
應用型本科轉型是一種理念,也是一個過程,它是漸進的、長期的,而以項目化運作開展的“試點”工作往往都有一定的時間節點,需要在短期內產生成果,兩者存在一定矛盾。一方面,政府要尊重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規律,不可急于求成,忙著樹典型、做榜樣;另一方面,轉型院校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一些文科院校為了爭搶資源,扎堆開辦工科專業,勢必會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在急功近利中形成的“示范”,或者只是為“示范”而“示范”,恐怕只有政績展示的作用,并沒有更多借鑒和學習的價值。
“試點”與“示范”的有效開展,要基于政府教育管理的職能轉變——簡政放權,促進管辦評分離,實行分類管理、分類評估。在目前政府管理理念尚未完全轉變的情況下,政府對高校的管理仍然過多過細、程序復雜,直接影響到管理的效率。因此,倡導本科轉型,政府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明晰自身和高校之間的權力邊界,讓高校能夠充分行使自主權,徹底釋放活力,從而擺脫“千校一面”的局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