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所長,香港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馬克?貝磊(Mark Bray)把校外輔導比喻成“學校教育的影子”。他認為,課外的補充性輔導因主流教育系統的存在而存在;課外輔導的規模和模式隨主流教育系統的規模和模式的變化而變化。課外輔導存在著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為學生提供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增加他們的人力資本;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如限制孩子的視野范圍,讓他們的學習內容變得狹隘,思維變得僵化,甚至妨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換言之,課外輔導追求的價值取向取決于學校教育的目標追求。
當下,社會上把課外輔導狹隘理解為“補課”,讓校外輔導異化為對學校學習內容的重復學習,這是應試教育的投射。高考以分取人,學校教育唯分數是瞻,才是家長、教師對成績頂禮膜拜,導致孩子負擔加重的根本原因。高考制度改革不深入推進,學校應試教育觀念不變,校外補課就永遠不會消失。
因此,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把學生從補課的泥潭中拯救出來,單純地禁止學校、限制教師有償補課是不夠的,關鍵是要釜底抽薪。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不再單純以升學率評價學校和教師,不再把分數作為學生躍入大學龍門的唯一標準,讓孩子不再做考試的機器、分數的奴隸,將教育從應試牢籠中徹底解放出來。如此,校外輔導才會摘下“補課”的帽子,成為健康的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相關熱詞搜索: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