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看來,眾多悲劇的產生,固然有個體的特殊因素,但不能回避其中的共性問題。長期以來,家庭、社會、學校到學生自身,都過多地關注成功而忽略了成長過程。
美國教育家肯?貝恩在《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生》一書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都有一個“貪圖享樂的大腦”,要讓學生輕松獲取快樂學習的喜悅,秘密就在于“享受過程,而不僅僅追求結果”。學生享受成長過程的前提是社會、家庭、教育機構要真正著眼于學生的成長,著眼于學生在不同階段所能夠承擔的身心負擔和心理狀況,從而為學生設計出更加快樂、自覺、主動的學習環境,而不是試圖把學生成長的每一步都打上成功的烙印。也就是說,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應該多一點“成長學”,少一些“成功學”。
而在目前,從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始,一直到步入社會之前,我們還是關注學生的成功多了一些,沒有專注于其成長:學校根據學習成績進行的分班,這意味著進入“優班”是一種成功;通過升學考試進行選拔,意味著進入“好學校”是一種成功;對興趣愛好的培養,喜不喜歡并不重要,關鍵看是否成功地考到了N級證書;當一個“乖學生”還不夠,當上了“干部”才是一種成功……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生的心理狀況、身心負擔則少有關心。
成長的質量由“成功的數量”來評判,學生怎么會感到快樂呢?肯?貝恩在他的書里描述一位高中生的話:“我的唯一目標就是高分。如果得不到,我就十分自責。”這其實正是來自家庭、學校、社會關于成功的明示和暗示所形成的心理定勢。沒有得到高分,或沒有完成相應的“成功測試”,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心理恐慌和自責,加上學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在心理上產生過于沉重的負擔,個體悲劇自然難免。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教授說:“千萬不要忘記,學生的成長才是一所大學聲譽的最重要、最長遠的根源。”讓學生明白學習只是成長的過程,而不是在不斷的測驗中看到自己是成功還是失敗,這很重要。成功本來只是外在形式,一種單向的評價方式;而成長包涵著由內而外的諸多變化,最根本的在于身心健康。
對于教育來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體是評價學生成長的最重要“指標”,開設的課程及其學業成績,只是為實現這一最重要指標所采取的手段和工具。讓學生的學習快樂起來,其實是讓學生的成長快樂起來。我想,這應當成為家庭、社會和教育機構的共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