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1937年7月28日夜,日軍攻打天津,南開學校成為其轟炸目標。在侵略者的炮火之下,美麗的校園化為廢墟。南開成為日軍炸毀的第一所中國文化教育機構。那么,日軍為什么要炸南開?僅僅是因為南開人充滿了愛國熱情,培養了大批的愛國青年嗎?其深層次的根源一直是史學界、文化界研究的焦點。經過各界人士的深入研究發現,《東北地理教本》的編印其實就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會副秘書長李溥
此書一出日本對南開懷恨更深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我接到張伯苓之嫡孫張元龍的電話,他直截了當地問道:“你認為南開為什么被炸?”我知道,常說的“因為南開愛國抗日,所以遭日軍炸毀”之類一般化的理由,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深究一步的原因。
我徑直答道:“我認為南開被炸有三大原因,其一,就是1927年東北研究會的成立,是南開人最早揭露日本人謀我野心的,于是引起日本人的‘嫉視’;特別是1931年南開中學傅恩齡主編的《東北地理教本》一書,更是引起日本人的恐慌,因為這本南開獨有的教材首次透露了日本人侵略我東北的內幕,警醒了國人,公諸于世界,因此日本人與南開結下‘梁子’。其二,是1929年太平洋國際會議上,張伯苓等人首次面對面地無情揭露日本侵略東北的陰謀;其三,是南開師生一貫愛國抗日,‘七七事變前,華北學生愛國運動,大部由我南開學生領導。’(張伯苓校長語)換言之,南開人的抗日既不是始于七七事變,也不是始于九一八事變,而是始于1927年東北研究會的成立,乃至更早。”
《東北地理教本》得以幸存并能重印,立即在南開校友與專家學者中引起巨大轟動。該書共十五章,是從歷史和現實層面,以大量詳實資料,全面地講述了東北四省的地理、行政、交通、富源、工商業、俄國中東鐵路、日本南滿鐵路、旅大、日本租界地、中外移民、日俄美英等列強、國際關系以及東北問題的解決方策等多方面內容,不啻為一部東北問題的大百科全書。
《東北地理教本》編者傅恩齡長子傅佑同
父親受命編書揭露侵略者野心
傅佑同先生今年已經92歲高齡,老先生見到重新“面世”的《東北地理教本》,也是激動不已。老先生說:“我知道父親多次跟隨張伯苓校長到東北考察。當年,他是校長辦公室的秘書,父親主編這部教材的事,我小時候就知道,他是按老校長的要求,將師生們的調查結果編輯成書,其中要揭露的就是侵略者對東北虎視眈眈的野心。但我沒有用過這部教材。為什么呢?我是在1937年考入了南開中學讀初一,可是,那一年的7月份,南開學校被日軍殘暴轟炸。校園被毀,家園無存,之后,我上了耀華中學為南開學生開辦的‘特班’。”
傅恩齡(字錫永),河北順義人,在南開中學時與周恩來同窗,傅佑同先生介紹:父親在1918年至1927年,在日本東京慶應大學攻讀的就是經濟地理專業。他精通日語。回國后任職于南開學校,曾任大學部東北研究會總干事、中學部東北研究會總干事、1936年開始擔任南開大學教授。南開學校被炸后,傅恩齡帶領一家人先到了當時的英租界、之后輾轉到昆明,后在西南聯大教書。到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西南聯大“北歸”,傅恩齡先生也回到南開大學任教,并擔任總務長。新中國成立后,北京鐵道學院成立。傅恩齡應邀前往擔任教授。傅佑同先生說:“以前也聽父親提起《東北地理教本》,它浸透著眾多師生的心血,也是他們心懷愛國大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教育,救民族之危,揭侵略之罪,存中華之精神的一次創作。這部教材重新面世,父親若知一定欣慰無限。”
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劉宋斌
一部教材凝聚知識分子的覺醒
這部教材的編寫,反映了九一八事變發生前夕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而當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侵略者占領中國東北成為既成事實后,這部教材所起的作用無異于是投向侵略者的一把匕首,是抵御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一件有力武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后,最害怕的事情之一是中國人民不斷覺醒和強化的愛國主義意識與民族觀念。所以,他們大肆進行文化侵略,用多種手段散布種種麻醉中國人民愛國意識的謬論,以達到消除中國民眾的民族和國家觀念,不戰而屈中國之兵、讓中國民眾服服帖帖甘當亡國奴的目的。這樣,日本侵略者對《東北地理教本》這一教材的編印和流行自然是恨得要命,也怕得要死。這也就成為后來日本侵略者在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過程中,運用大炮、飛機喪心病狂地對天津南開學校進行野蠻轟炸,欲置南開學校師生于死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專家評價超越普通教材彰顯抗戰精神
學術界認為,《東北地理教本》內容具有多方面研究價值,是了解當時東北狀況的百科全書式教科書,是研究和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的新史料,它的價值和意義超越教材本身。
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員柳茂坤:
《東北地理教本》名為地理講義,實際是一部融地理、歷史、政治于一體的最關宏旨、最切時要、最具特色的愛國教材。今天,它仍具有不可忽視的史料價值、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在本書中,作者并不是專門介紹東北地理,而是隨時將憂憤情懷和愛國精神,融于字里行間,寓于課文的夾敘夾議之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副校長夏春濤:
該書第8章專寫“中東鐵路公司與南滿鐵路公司”,第14章專論“東北與國際之關系”,將日俄侵略中國東北的歷史線索講得很清楚。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是日本在中國東北侵略擴張的急先鋒,該書指出,它表面為商業公司,實際上為日政府之化身,屬“以名蔽實”,可謂一針見血。書中提出不少應對危機之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例如,談到中外經濟合作,編者認為“不平等條約未經取消之國家,絕對不應與其合辦各種事業,在于個人或有微利,但在國家則有大損故也”。關于移民問題,編者主張“促進移民”,列舉了六條理由,首先從國防談起,認為倘若不從內地大舉移民東北,則“天然富源,拱手授人,不僅喪失地利,亦且危及主權”。全書末章為“結論”,專論“東北問題之解決方策如何”。總之,從主旨上講,該書已超越普通教科書的范疇,更接近今天的藍皮書。
中國社科院《抗日戰爭研究》原主編榮維木:
教本彰顯了南開師生偉大的抗戰精神。在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當年,南開中學出版了《東北地理教本》,作為南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必須學習的教材,在最大程度上喚醒了學生的覺醒。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侯杰:
南開的經驗告訴我們:作為一所學校,不僅是既有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現實,在大是大非面前勇于擔當,并作出正確的抉擇,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這部教科書的印行,就是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那個多事之秋。可見,南開學校和張伯苓對日本侵華早有防范,并采取一系列舉措。為了使國人關注東北,該書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先作科學的運動,而后方去實行。成為中國文化抗戰、教育抗戰的先驅和模范。秉持著威武不屈的大丈夫精神,正是憑著這種鐵肩擔道義的精神,南開學校和張伯苓校長頑強地克服了毀校之難,重塑南開輝煌,實現鳳凰涅槃。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多方面 課本 百科全書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中鐵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