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運過去大半,曾經喧囂多年的互聯網對鐵路“一票難求”的謾罵聲已經低調到沒有和聲。這應該歸功于“高鐵春運”35%以上的運輸份額。去年底以來,超過一萬六千公里的高鐵總里程不僅為我國在國際鐵道發展史上樹立了“世界第一”的豐碑,也為廣大國人帶來了出行實惠。
高鐵的出現是對我國鐵路網的完善,也是我國鐵路運力的新增量。超過一千五百對的動車在高鐵開行,運送旅客超過8億人次,已經證明高鐵不是作秀,而是新秀。2015年春運之所以沒有出現一票難求的主流抱怨與拍磚,除了60天的火車票預售期讓運力壓力得到分散外,去年底新增的數千公里高鐵運營里程加盟春運,使今年春運成為名副其實的高鐵春運也是重要原因。
高鐵春運以速度快、大運量、公交化優勢輸送了我國主要城市之間的春運客流,也使往年緊俏的普速火車運力得到一定釋放。一票難求的焦點主要集中于普速線路,當普速運力出現相對冗余時,人們自然再難感受到一票難求的撲面壓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鐵路網已經完全可以勝任春運客流需要。這只是說明,我國鐵路網在應對春運上已經有了兩大支柱,一個是普速鐵路,一個是高鐵。盡普速鐵路在運營數量規模上遠大于高鐵,但高鐵網所具有的運能實力已經足可以與普速逐鹿春運。
往年春運,如國產電影名片《人在囧途》描繪的場景已經在記憶中漸行漸遠,我們所看到的是以我國首都北京為中心的八小時高鐵圈給國人帶來的春運坦途。也許,有人會把春運坦途歸為私家車的激增,但我國遠沒達到私家車戶戶擁有的地步,火車出行仍然是春運出行的安全、方便、溫馨的首選。這是我國國情,也是我國鐵路網建設還需再上臺階的真心現實。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