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主要歸功于高附加值的“瑞士制造”。瑞士本土沒有一塊鐵礦石,卻生產出了有超高附加值的瑞士軍刀、瑞士手表;沒有一株可可樹,瑞士的雀巢巧克力卻香飄世界。而支撐“瑞士制造”的正是職業教育培養的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
風險防范解企業后顧之憂
學徒制是中等職業教育中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很多時候人們直接將中等職業教育與學徒培訓等同,中等職業教育學生也被稱為學徒。
職業學校提供職業指導和幫助,教授本行業理論知識;企業提供實習場所,有專門的師傅負責技能的教學和培訓,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企業學習和學校學習時間安排由校企協商決定。學徒的考核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分值各占一半。
瑞士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包括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訓人員和培訓機構培訓人員,他們是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和傳統學校教授。2004年的《瑞士聯邦職業教育法》對從事職業教育教師的任職資格和在職培訓做出規定,入職者不但須具備相應的文憑還須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這是“雙師型”教師必備的素質和要求。
此外,很多學校包括培訓中心,均有自己的研究機構或合作的研究所,研究人員也承擔對學生理論和實踐的教學,教學和學習可以折合成研究人員的工作量和學生的學分。這種以科研為引領的教學與學習,不但服務于企業的技術更新,也促進學校的教學與研究。
瑞士企業的積極參與是雙軌制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然而,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最大風險是培養的學徒去其他企業就業,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偷獵的外部性風險”。大型企業是學徒們心儀的未來雇主,大型企業培養的學徒大多會留下來,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風險,這一風險主要存在于中小企業。
為防范這一風險,保障中小企業利益,瑞士《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實行職業教育基金制度,目的是讓行業內所有企業共同分擔職教費用,也就是說無論企業是否參與學徒培訓,所有企業要向行業支付培訓費用。職業教育基金用于本行業的教育培訓,并對參與學徒培訓的企業提供經濟補償與資助。大型企業需要承擔學徒培訓費用,并支付學徒工資,同時也獲得收益。行業培訓中心為中小企業培訓學徒,培訓經費來源于企業繳納的學徒培訓費和地方州政府撥款,形成風險由行業內企業共同承擔的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參與學徒培訓企業的利益。
文化觀念重職業技術發展
“一個健全的人必須掌握一技之長,并獲得一份工作”,瑞士人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理念。
瑞士受德語文化圈影響、企業以與職業學校合作為榮和瑞士人務實的人才觀等這些文化因素,為瑞士職業教育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受到這些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職業教育受到瑞士人的青睞”這一現象變成一種習慣,習慣久了就成為自然的選擇。
瑞士企業以承擔職業教育為榮,瑞士有30%的企業提供職業教育培訓。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一定是在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不但能獲得稅收減免和補助,還能獲得廉價勞動力,從學徒制培訓中獲利。因此,企業很樂意與職業學校合作。
企業為學生培訓提供崗位和學徒津貼,與學校共同開發培訓課程;學校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參與研發、聘請企業兼職教師等,形成校企良性互動。很多企業的工程師還以能去職業學校任教為榮,有些人會根據企業和學校的要求,合理規劃自己的工作時間,幾個月在學校,幾個月在企業。
瑞士企業用人標準是“夠用就好”,人才評價標準與學歷無關,沒有高學歷浪費現象。只要經過嚴格的職業培訓,有一技之長,符合崗位要求的都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