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學附屬中學初二9班的學生李西涵在校會上以《這些作業真的有用嗎?》為題,面向全校師生發言,“吐槽”暑假作業太多了。當日,該發言被全文發布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校長嚴欽熙告訴記者,如此接地氣的校會發言在中大附中并不少見。“希望孩子們能沒有拘束地思考和辨析,不需要太看大人的眼色,大膽講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嚴欽熙說。(9月17日《廣州日報》)
暑假作業多,學生受不了,家長苦不堪言。近年來,“是暑假還是災難”之類的帖子,不時引發熱議,但學生們回到學校,往往都閉口不談。不談,并不代表沒“想法”。李西涵同學在校會上“吐槽”作業多,既說明了自己有“想法”,也道出了大家的心聲。當然,這樣的“吐槽”,是得到學校的“制度”支持的——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想法。
據悉,中大附中每周都有兩名同學在校會上發言。這樣的“制度”安排,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開明。一是體現在發言者的選擇上,不以成績論英雄,只要對某個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觀點有價值、表達有條理,都有機會成為發言者;二是廣開言道,學校發布校會發言的征稿啟事,鼓勵學生就自己關心的話題撰寫發言稿發給班主任或校長,并承諾每篇講稿都會被認真對待。該校“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想法”的做法,值得推崇。
“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想法”,可以倒逼學校改進教育方式。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大膽講出來,“不需要太看大人的眼色”,這是把教育擺在一個平等的位置,而不是學校和老師“一言堂”“我講你聽”。這樣,才能引發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多元思考、多元討論,進而得到更清晰更正確的認識。學生的真實想法都不知道,教育豈不在教望天書?更重要的是,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表面上“服從”,內心卻是“抗拒”的,想必再多的教育恐怕也是無效的。比如,學生“吐槽”作業太多,學校就應該改進作業布置方式。
“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想法”,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辨能力。語言表達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卻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會產生“忠言逆耳利于行”之效,也會展現一個人嚴謹的思維與獨特的內涵。每周安排學生在校會上發言,無疑給了學生鍛煉語言表達和獨立思辨的舞臺,有利于培養他們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的良好習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樹立自信,更體現了“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
其實,不僅在校會上,甘肅高鐵學校在教育教學中,我們也需要像這樣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想法,變“灌輸式”教育教學為“交互式”教育教學,讓學生的眼界和精神一起成長。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