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上海5月28日訊(記者 董少校)“一說起大學生創業,很多人就想到創業項目能融到多少資金、是否有可能上市,把這些作為評判創業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在今天舉行的東華大學第二屆創新創業精英峰會上,東華大學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負責人李俊說。
究竟應如何評判大學生創業的成功與失敗?在精英峰會上,創業指導專家、政府機構人員、創業者展開熱烈討論。
李俊從1999年開始就從事創業指導工作,經手了大量的大學生創業案例。他說:“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老板’,真正能夠存活下來、從風險投資機構那里融到資金乃至最終上市的企業少之又少,在畢業大學生群體中所占比例極低,不具有普遍意義,其實參與創業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上海市教委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校大學生并非經濟意義上最適合創業的群體,反倒是工作幾年以后的畢業生創業,企業存活乃至做強的概率更大,但在校大學生創業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重要的是參與創業的實踐過程,接受一種歷練,這樣會對未來的人生道路起到巨大的作用。”該負責人說。
“大學生創業沒有成功不成功。”上海市大學生科創基金會秘書長張德旺說,“政府、高校和社會機構對大學生創業既要積極引導,也要理性支持。對于大學生來說,只要參與創業,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