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是中國人的劣根之一,加上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不少家長被逼上了“拼孩兒”之路
美國教育強調“不讓孩子在無能力無興趣無價值的事情上做無用功”,但遇到困難也要“迎難而上,敢于攻堅”
一位華人媽媽感謝中國式教育給了她三樣東西:第一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女人不工作靠男人養當成恥辱
六一前,電視劇《虎媽貓爸》火爆熒屏,不僅眾多人追劇,而且在中國家長圈甚至全世界華人圈中引起了熱議。
劇中既有讓中國家長心浮氣躁的場景,比如:幼升小、學區房、課外班,也有經常被專家提及的教育“硬傷”,比如“隔代教育”、“單親家庭”;劇中還出現了眾多“動物家長”,比如:虎媽、貓爸、狐貍奶奶、獅子姥爺、狼爸,還有白天鵝式的西方教育專家。
其實,“動物家長”并不新鮮,幾年前美籍華裔母親蔡美兒已經憑《虎媽戰歌》一書成功勾勒了“虎媽”的形象,其教育方法被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聲討,在國外甚至流傳著一個帖子,大意是在美國“中國媽媽”成為一個貶義詞,因為她們更愛攀比成績、經常尖叫甚至咆哮。
而這部電視劇不僅把“虎媽”更加具體化了,而且差不多囊括了這些年社會上出現的所有類型的“動物家長”,幾乎每一個坐在屏幕前的和每個參與討論的人都能從這些動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應該說,沒有哪個年代的中國家長像現在的家長那么強烈地渴望成為一個好家長;沒有哪個年代的家長像今天的家長那樣面對如此眾多的資訊;也沒有哪個年代的家長像今天的父母那樣焦慮。
童年的快樂和長大后獲得世俗的成功到底哪個更重要?替孩子指明道路和任孩子冒險后“碰一鼻子灰再掉頭”哪種更負責?西方的、東方的、傳統的、現代的,哪個不是迷途……眾多問題困擾著中國家長。
家長們根本不在乎自己被冠以哪種動物,他們想要的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