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后,緊接著就是出分、報志愿。雖然有不少專家還在為職業教育遇冷表示擔憂,但從近兩年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職業院校已經實現“突圍”。2014年山東省專科(高職)招生為33.51萬人,比2013年增加5.74萬,遠高于本科招生增幅。
當然,總體上看,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職招生仍然處于相對弱勢。這種相對弱勢,是各種原因造成的,并非簡單的認識問題和社會觀念問題。首先,職業分層是客觀存在的,相對應的教育分層也是客觀存在的。其次,高等教育存在結構問題,如果按照社會需求,職業類院校規模至少應在普通本科的二倍以上,而目前結構大體是一比一。第三,供需關系問題,隨著生源減少,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已經超過生源需求,“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顯現。這些都是造成部分高職招生困難的原因。舊的傳統觀念,雖對職業院校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決定因素。觀念不是決定性的問題,決定觀念的才是問題。
從國家戰略層面上看,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特別是對于產業體系健全的大國而言,僅靠研究型創新型人才是不夠的,必須有合理的人才結構。而且研究型、管理型的崗位,所占比重甚低,就業容量也有限,而職業教育能為勞動者就業創業提供直接的具體的幫助。因此,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滿足產業結構的需求,可以構建合理的人才結構,可以促進就業創業,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力支撐,對經濟社會發展極具貢獻力。正因如此,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需要幾個方面的強力支撐。一是不斷增強的就業市場競爭力。當技術技能人才有體面的就業崗位和令人欣羨的收入成為普遍現象時,職業院校的吸引力自然超強。這個不是靠炒作,而是靠老百姓的真實感受。目前職業教育的就業率遠遠高于普通本科,并已被社會廣泛認可。二是鮮明的辦學特色。職業院校必須有其他院校所不具備的、以校企合作、產訓結合為核心的、系統化專業化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這種特色體系的形成,需要職業院校高度的行為自覺和長期的歷史傳承。
另外,良好的政策環境不可或缺。首先是國家對于教育結構的調控,包括對于高等教育的規模限制,也包括對于職業教育自身結構的合理調控,不能無限制發展,無限制擴大規模,甚至有必要淘汰“落后產能”,提質增效,把發展重點轉移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來。真正打造成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體現終身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職業教育。再就是落實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相關政策,使職業教育享受到優先發展的待遇,在生均經費標準達到甚至應當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打破職教生職業生涯壁壘,打破“天花板”,真正形成由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機銜接,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相互溝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