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拯救高校里的書店,必須拿出真金白銀支持和保護書店的發展,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和獎勵,并將書店等納入考核指標。
■鄧海建
似乎沒有人知道,“悅讀時光”的牌子什么時候換成了“重慶雞公煲”。這家在南開大學西門駐扎9年的書店,在夏天到來之前,悄悄搬離了校園。近日有媒體報道稱,這些年,大學里的書店,就像被秋風掃去的落葉,日漸凋零。2015年6月,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開展了問卷調查,覆蓋全國100所高校。結果顯示,30%的高校內不再有實體書店,78.57%的高校以教輔類書店為主。
對于一座城市來說,一城春色,美不過滿城書香。對于眼下的高校來說,滿眼商鋪,卻安放不了一方書屋。孔子有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華夏文化中的耕讀傳統,千百年來,就是和墨香四溢的書店相攜而行。按理說,高校是文化人最多的地方,如果書店在高校身旁都“呼吸困難”,那么,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里的“書香社會”概念,抑或十八大倡導的“全民閱讀”,如何尋得最好的示范?
當然,歲月流轉,書店也不是鐵打的營盤。從當年的甲骨青銅、竹木簡帛,到今時的手機APP、微博微信,碎片化閱讀讓傳播變得輕盈的同時,也更為浮光掠影。“快餐閱讀”、“淺閱讀”盛行,去書店逛逛反而成了奢侈的事情。第12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僅為58%。大眾如此,大學師生也不例外。
不過,高校里的書店,總不能與“雞煲店”同日而語。一方面,高校書店式微,與實體書店命運多舛的現實相呼應。書店散場,理論上說,也未必是挽歌一曲。因為,紙質書讀少了,可以看電子書;實體書店沒了,還可以網購。但另一方面,高校里的書店,又不是簡單的圖書交易所。它是一所高校的人文地標,對于引領閱讀旨趣與價值情懷,構建高校健康的文化生態,具有不容小覷的現實意義。它就像城市的報亭,就像家里的書架,雖不起眼,卻是點睛之筆。更重要的是,在餐飲店林立的格局中,小小的高校書店,張揚了一所高校的風骨與氣質。它的存在,對于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思考與提醒。
高校書店的衰落固然與網絡銷售的興起、國民閱讀習慣的改變密不可分,然而店租的上漲卻是目前校園書店維持運營的最大絆腳石。在高昂的租金面前,本已是微利經營的書店最后不得不讓位于餐館、復印店等高盈利性的店鋪。倘若高校書店能得到租金上的優惠,場地上的支持,或者辦成公益中心,甚至像國外高校書店與亞馬遜合作一樣尋求網絡化生存之道,也不是說就一定要黯然謝幕的。怕只怕,很多大學未必有這個心思。再說,高校評估也沒有書店這些硬性指標,師生的讀書傳統、學校的人文布局,不需要靠它來撐門面、拼政績。可見,真要拯救高校里的書店,必得喚醒中國高校骨子里的“愛書自覺”:從制度設計到理念共識,真正意識到“讀屏”泛濫之害,像愛惜羽毛般珍視書店的存在,拿出真金白銀支持和保護書店的發展,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和獎勵,并將書店等納入考核指標。唯其如此,人文書店才能重回高校版圖,而閱讀,才可能成為中國大學生活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