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就業季——畢業生的三道選擇題
5月,離畢業只有兩個月時,周真終于和一家房地產公司簽訂了三方協議。然而,他心里并不激動,結果與他預想的目標差距太大。只是,經歷一年的求職艱辛,最終能在北京落腳,周真暫時也算舒了口氣。
今年,像周真這樣的大學畢業生有749萬,面對就業,他們選擇從事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未來何去何從?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強大的創業氛圍又對他們有著怎樣的影響?
北上廣還是家鄉?
周真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法律碩士專業,本科在一所地方211大學就讀。從去年8月開始,周真正式進入求職狀態。他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畢業后在哪座城市工作?
周真的老家是吉林省通化縣,父母都是普通職工。憑借他的學歷,回家鄉就業輕而易舉,但他不甘心。名牌高校畢業,碩士學歷,周真覺得只有依托大平臺,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但困難顯而易見,北京人才濟濟,競爭壓力大,而且房價高企,交通擁堵,生活成本高。這些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使得周真和父母考慮再三才作出決定。“我要先留在北京,至少給自己一個機會,看自己行不行。”周真說。
近日,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研究團隊發布了《201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回流意愿調查報告》,報告顯示,41.8%的畢業生希望回鄉就業,68.5%的人對回鄉就業持接受態度。在“非常不想回鄉就業”的9.5%群體中,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全部來自985、211高校,北上廣是他們的理想選擇。
家鄉經濟發展水平對畢業生的選擇也有影響,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對于吸引畢業生回流的作用越強。來自東北地區的畢業生尤其不愿意回流。
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家庭因素和生活成本對于畢業生回流東北的意愿貢獻最大,而經濟因素和環境因素貢獻最小,說明東北地區的經濟和環境對畢業生回流缺少足夠的吸引力,相應的,經濟與環境的落后也一定程度上成為不回流的原因。
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鄭志宏說,華東、華北地區各省份,本身經濟實力就很強,生活環境、就業環境也有優勢,加上政策上的誘導,畢業生回鄉就業意愿更強,“像無錫這樣的二線城市,每年對畢業生的需求量達到300%,也就是說,本地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完全不能達到當地對人才的需求量和實際吸納人數。”
對于大學生的就業選擇,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新民也認為,影響當下畢業生就業地的因素已經有所改變,其中包括網絡技術的發展、生活成本和工作以及創業機會。同時,城市的交通條件也是重要因素。
公務員還是進企業?
確定工作地點后,還要考慮的是就業方向。周真的首選是備考國家公務員。首先,北京市戶籍指標壓縮,考公務員是拿到北京戶口最便捷有效的途徑。其次,周真的父母也希望他考公務員。
不過,和同學相比,周真并不算是堅定分子。周真的很多同學,從部分省份省考第一槍打響后,就開始了全國巡考之旅。去哪個城市就業不重要,只要是公務員就行。
6月23日,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公布了《2015年上海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調查顯示,政府機關和行政事業單位收入和就業穩定,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仍是擇業首選,調查中有33.3%的受訪畢業生擇業首選政府機關或行政事業單位,其次為外資企業(32.1%)、國有企業(22.8%)和私營企業(9.5%)
不過,與2013年、2014年對比的調查結果顯示,“公務員熱”比2013年、2014年分別降溫3.2個、0.7個百分點,外企則繼續受青睞。從性別看,38.8%的女生傾向于政府機關或行政事業單位,高于男生11.7個百分點;28.8%的男生傾向于國有企業,高于女生11.5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高校畢業生對私營企業依舊缺乏熱情,僅有9.5%的大學生首選私營企業,自身發展前景、用工權益保障和收入穩定性,仍是阻礙畢業生走進私營企業的三大顧慮。與畢業生傾向機關事業單位和外資企業的擇業預期不同,在已簽約的近700名受訪畢業生中,36.5%的簽約單位為私營企業,29.4%為國有企業,19.1%為外資企業,11.6%為政府機關或行政事業單位,私營企業已經成為吸納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力量。
就業還是創業?
周真的同學多數選擇了就業,除了公務員,律師事務所和金融機構是法學院畢業生普遍向往的單位。
然而,鐘明是個例外。鐘明本科就讀于一所211大學的金融學專業,結合碩士所學的法律專業,在就業市場備受青睞。他是同學中最早收到金融機構錄用意向書的人,工資加項目提成一年20多萬元。但鐘明不是安于現狀的人,他想要“實實在在做點事”。
深思熟慮后,鐘明利用家庭的資源和兩個同學開了一家家政公司,做起和保潔阿姨打交道的事,他不走尋常路的就業方式一度成為朋友圈中的美談。
2015年,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大約15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749萬,另外還有中專、技校和初中高中畢業生。國務院日前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支持大學生創業,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整合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引導和鼓勵高校統籌資源,抓緊落實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機構、人員、場地、經費等。
數據顯示,今年選擇創業的大學畢業生比例增至6.3%,比去年的3.2%翻了一番。
國家對畢業生創業提供了寬松和積極的環境,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畢業生都適合創業。畢業后當老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調查顯示,50.1%的畢業生創業者在堅持3年后放棄。
聯想控股副總裁唐旭東認為,目前就業難的大學生,一般是資源比較缺乏或來自邊遠地區的學生,對于這個群體,創業資源和創業基礎在哪里?畢竟創業有很大風險,家庭能給予多大支撐?應該努力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哪怕崗位不滿意,慢慢積累一定的資源,再進行創業,成功可能性會大一點。
不過,在鐘明看來,盡管自己的家政公司目前經營狀況堪憂,但是,“至少自己還很年輕,積累一些經驗再去工作一樣可以有所作為。”(記者 劉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