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回眸與展望 專家說:特殊教育邁入最好發展期 作為當年教育規劃綱要特殊教育組有關論證材料的執筆人,當我看到2010年正式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將“特殊教育”單列一章,并明確指出:要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的體系,健全特殊教育的保障機制時,感到非常激動,深信這一歷史性的文件將會給特殊教育的發展帶來燦爛的未來。 一、成就與路徑 近5年來,伴隨“十二五”規劃的完成,尤其是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的執行,我國特殊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一是通過貫徹教育規劃綱要和提升計劃,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都提高了對發展特殊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 各級政府不僅認識到發展特殊教育是政府的責任,還將特殊教育工作擺在更加顯要的位置。 二是通過制定和落實特教提升計劃,明確了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指標,增加了優惠政策與資金投入,改善了特殊教育的辦學條件,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人數大幅增加。 依托特殊學校建設等項目,國家支持了62所高等師范院校特教專業、高等特教學院、特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基礎建設。目前,30萬以上人口的縣實現了特教學校的全覆蓋。2015年,特教學校學生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5000元。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有特教學校2000所,在校學生近40萬人。 三是通過設立國家特教改革實驗區,全方位推進區域性特殊教育支持保障體系的建設,努力構建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 2015年1月,教育部確定37個地區為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重點探索送教上門、隨班就讀、醫教結合等特殊教育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之道,旨在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提升特教質量。許多實驗區成立領導小組,出臺相應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大眾參與的工作格局。 四是通過研制全日制特殊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和出臺《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促進特殊教育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近一年來,教育部組織了大批專家和一線教師對全日制特殊學校,盲生、聾生與智障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主干課程標準進行評審。新的課程標準將針對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提供最適宜其發展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方法。 二、問題與展望 我們的特殊教育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總體水平依然不高,地區發展仍不平衡。資源短缺的問題和普及率偏低的問題,財政投入不足的問題和辦學條件比較差的問題,特教教師數量不足、專業水平不高的問題,在許多地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老少邊窮地區,殘疾兒童底數不清,入學率還很低。有的村落居住分散,上學困難,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往往和農村留守兒童、女童教育問題交織在一起,鞏固入學率非常困難等。 為此,我們作為專業人員,一是期望國家能夠實現特殊教育專項立法,用剛性的法律法規來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益,鞏固和完善特殊教育的支持保障體系。二是期望國家進一步加大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投入,義務教育特教學校生均公用經費還需要進一步增加,高等特殊教育和殘疾人職業教育學校的運行經費,也需要顯著提高。三是期望國家能夠建立殘疾學生免費教育制度,使全國都能像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那樣,殘疾學生可以享受從學前到高中的免費教育。四是期望國家給特教教師以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加強有針對性的培養培訓,在工資待遇、職稱評聘、表彰獎勵等各方面,給予特殊的傾斜,增強特教教師的職業吸引力。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