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80后金牌護工,用愛和耐心為孤殘兒童撫平創傷—— “心語者”:愛是唯一的語言 采訪石楊和她的小伙伴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雖然這群女孩大部分是80后,卻已是幾十個寶寶的“媽媽”。 采訪中,寶寶們經常過來“搗亂”,孩子之間又時不時因為點小事爆發一場“大哭”,“媽媽”們也不得不分神照顧寶寶,頗讓記者撓頭。 對這幫年輕“媽媽”們的采訪,就這樣溫馨而緩慢地進行著。 “我們帶大了近百個娃” “用心語點燃生命,用行動鑄就希望。”走進寧夏兒童福利院,就能看到院墻上的愿景。如今這里有300多位孤殘兒童。 石楊就是一名“心語者”。 2006年,從重慶民政護理學院畢業后,石楊通過招考進了寧夏兒童福利院,福利院不同于別的護理機構,這里的兒童98%以上都有身體殘疾,剛剛進來的她并不適應。 “主要是擔心自己能不能勝任。”石楊坦言。那個時候的石楊,別說養孩子,連戀愛都沒經歷過。 “你好歹是有護理學習經驗的,我就更慘了。”身邊的金艷梅呵呵地笑道。31歲的金艷梅,24歲以前是一名解放軍話務兵,10公斤的通信裝置背著就是10公里越野,如今卻成了這么多孩子的“媽媽”,被同事笑稱是“放下了槍桿子,撿起了繡花針”。 第一次拿起奶瓶不知道如何配制奶粉,聽見孩子哭鬧不知道如何去哄,孩子生病卻又束手無策……福利院里的每位年輕的工作人員,似乎都要慢慢經歷這種磨練,成長為一位合格的“媽媽”。 2009年的夏天,值班的石楊給小寶掖被子時,發現孩子煩躁地用小手不停地抓著肚皮,低頭一看,孩子白白的小肚皮出現了兩三個小紅疹,石楊一下子緊張起來,迅速上報給院領導,經過醫生的確診孩子是得了水痘。水痘在兒童集體生活的環境里很容易蔓延,為此,福利院領導連夜啟動應急預案,將疑似水痘和已經確診兒童分別隔離,同時組織一批護理人員進入隔離區,沒有孩子的石楊和金艷梅等6位護士自愿進入隔離區,20多天里,日夜守在孩子們的身邊。 隔離室在頂樓,室內溫度近40度,為了防止交叉感染需要穿上隔離大褂,戴上醫用口罩,每次為孩子點紫藥水還需戴上手套,每點完一個孩子就已經是汗流浹背,一天下來腰都直不起來。“為了防止孩子抓破紅疹,大家輪流抱著每個孩子。為了讓孩子們忘卻疼痛,大家自己發明了很多方法來逗孩子們玩,讓他們笑。”石楊回憶。 “至今,我都忘不了孩子們那煩躁不安、渴求關愛的眼神看著我,哭喊著叫媽媽的一幕。”金艷梅說。 “不過,從那時候開始,我們更加明白了這份工作的意義,對這些可愛的小生命有了難以割舍的親情。”石楊驕傲地說:“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帶大了近百個娃娃了。” 正是這份耐性和愛心,2014年11月,石楊和其他幾位年輕同事代表寧夏兒童福利院參加民政部舉辦的全國孤殘兒童護理員大賽,榮獲一等獎。“想不到,寧夏也能有這么好的護理能手。”評委感嘆。 “每個孩子都是天賜的禮物” “來,寶寶,吃飯啦。”福利院生活區里,28歲的解文靜輕輕地招呼著自己的幾個“孩子”。 喂飯、玩耍、哄睡覺,解文靜干起來得心應手,一問才知道,這位“媽媽”的工齡已經有10年了,10年里,她撫養了近百名棄嬰,更和這些一生下來就被遺棄的孩子們建立了難以割舍的親情。生活護理部主任肖向紅告訴記者,生活區將近70位員工,大部分都是和解文靜一樣的80后。 “每個孩子在我們眼里,都是天賜的禮物,只有付出比其它崗位多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努力,才能讓一個又一個無助的小生命重新閃耀出生命的光芒。”解文靜說。 這份工作每天起早貪黑,白班從早上8點30分到下午5點30分,晚班從下午4點50分到第二天早上9點50分,一刻都缺不了人,由于孩子們的特殊情況,“媽媽”們為了一個站立動作,可能要忙上幾天。“可是每當看見孩子們依賴的眼神,大家都覺得值得。”石楊說,為了照顧這些孩子,石楊在自己孩子100天的時候,就狠狠心給寶寶斷了奶。 有一次石楊工作時突然發高燒,不得不躺在墻角休息,她托人照顧的寶寶小海,雖然是個腦癱兒,卻悄悄爬到她身邊,一會用手摸摸她的臉,一會用舌頭舔舔她的嘴,無論誰喊都不走開。到下班時,家里人來接石楊,小海爬到門口,淚眼婆娑地看著她,嘴里喊著“媽媽”,雙手抓住學步柜突然站起來,“我回頭看到她,感到震撼,也讓我感覺到,她不是一個精神發育落后的殘障孩子,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真情的正常孩子,心里一熱,眼淚就止不住了。”石楊說。 每隔一段時間,一些身體經過治療得以康復的孩子,會被外界領養,這時候,便是這些“媽媽”們最開心也最難過的時候,“開心的是他們找到了好的歸宿,難過的是以后恐怕再沒有機會和寶寶們見面。”肖向紅說。 2歲多的寧祥賀,搖搖擺擺地走過來,摸摸記者的相機,一頭扎在石楊的懷里,開心地直笑,剛出生便被父母遺棄的他,在福利院得到了很好的救助,先天性心臟病已經痊愈,不久就要被領養,成為一個新家庭的一員,石楊抱著寶寶,心疼地說:“我們最大的愿望,是不再有孩子被遺棄。” 在“媽媽”們的照顧下,這些曾經不幸的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長,有的走向了社會,有的組建了新家庭,還有的考上了大學。兒童福利院,成為他們夢開始的地方。 不久前,一位女孩來找肖向紅,“媽媽,您還認識我嗎?我是涵涵。”這個女孩曾因先天性心臟病被遺棄,在兒童福利院里,肖向紅把她帶大,并且被國外的家庭領養,“謝謝媽媽們,在這里,你們給了我們希望。”母女倆抱在一起,說了很久的話。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