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貴州省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教授,醫學博士。她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又十分嚴謹的科研人員和教師,又是醫術好、醫德高尚、責任心強、深受患者好評的醫生。在人生和事業的抉擇關頭,她情系大山,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毅然決然回到家鄉,詮釋了一個女性知識分子的大愛與高尚。
2007年7月,身為留美博士后的陳玲,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毅然返回祖國,回到貴州,回到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擔任科主任及臨床學院副院長。帶著國外先進的服務與管理理念,她求實創新,建立健全科室規章制度,積極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成為患者和學生心中最美的白衣天使。
言傳身教,熱心教書育人
回國以來,陳玲一直承擔本科呼吸內科學大課教學任務和相關領域的大課教學。在教學工作中,她把好教學環節中的每一關,細心準備每一堂課,潛心鉆研教案及課件,注意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總是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無論是重復課還是新開課,陳玲都認真準備每一堂課,并且注重授課方法,善于應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正確臨床思維,深受學生喜愛,她教過的學生都說,聽陳老師的課既學到了知識,又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除了課堂教學外,陳玲老師每年還承擔對研究生的培養和青年教師論文指導的工作,經常挑燈夜戰,以致她常年每天的睡眠不足5小時,從研究生到青年醫生的每篇論文都逐字逐句修改,從邏輯結構到標點符號的問題都一一指出。
陳玲治學嚴謹,密切跟蹤和掌握國際前沿醫學知識,并將其導入教學中,不斷開闊學生視野,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力。陳老師的一個研究生剛入學時只是一個普通醫生,從未接觸過科研,但在跟隨陳玲的三年學習過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畢業時憑借扎實的科研基礎和自身綜合素質在幾十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如愿成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堅守崗位,潛心治病救人
2008年1月25日,陳玲在上班過程中,因凝凍摔傷導致第九、第十胸椎線性骨折、脊髓震蕩,外科醫生建議她休息靜養,但考慮到許多病人正在等著她去診斷治療,經過簡單的包扎固定后,她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帶著受傷的身體、熬著鉆心的疼痛,依然堅持在臨床第一線,從來沒有休息過一天。陳玲老師帶著傷痛堅守在抗災治病第一線的模范行為以題為“海歸博士陳玲教授摔傷不離崗”被刊在醫院網站上,感染了每一位醫護工作者和學生。
由于患者的信賴,常有省內外較遠縣市的患者慕名而來。遵義晚報在《名醫指南》和《就醫故事》兩檔節目中多次對陳玲教授診治疑難危重病癥、解除患者病痛進行了報道。近年來,陳玲教授榮獲遵義醫學院優秀教職工“優秀黨員”,“黔北英才”,貴州省高校“感動校園十大人物”;貴州省“五一巾幗標兵”;全國“五一巾幗標兵”;中國僑界貢獻獎等稱號。
陳玲被評為貴州省高校“感動校園十大人物”時,組委會在頒獎詞中是這樣評價她的:“作為母親,她(陳玲)有足夠的理由留在國外照顧女兒;作為學者,她渴求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然而,在人生和事業的抉擇關頭,她情系大山,義無反顧,毅然決然回到家鄉,感恩母校,把對女兒的思念化作忘我的工作,以卓越的專業成就,詮釋了一個女性知識分子的大愛與高尚。”
科研實力強,學術成績顯著
作為大學教師,陳玲還擔負著科研任務;科研又是教學的基礎與保證。陳玲老師把在國外所學的先進的理念以及科研技能應用在工作中,結合貴州是結核病高發區這一實情,瞄準結核病耐藥率高的現狀,把耐藥結核病這一世界性難題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
2009年,陳玲識別出4種以前從未發現的結核分枝桿菌基因突變位點和類型,以“貴州:率先發現結核病4種耐藥基因突變”為題被《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健康報》、《新華網》、《貴州日報》等媒體報道,研究成果被美國、日本和歐洲基因庫同時收錄。7年來,陳玲教授承擔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橫向聯合課題2項、貴州省國際合作項目、省長資金等省廳級課題多項;2011年與2013年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012年主持國家“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及國家“十二五”科技重大橫向聯合課題;2013年承擔《全球基金耐多藥結核病規范化診療項目治療點》遵義治療點重任。
陳玲就是這樣憑著對事業的熱愛,無私的奉獻和孜孜的追求,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鑄就了新時代的優秀教師,是一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老師,是一個學生喜歡、社會公認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