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共公布了50多起高校腐敗案件,僅今年以來,中紀委通報的涉嫌違紀的高校領導干部就高達30余名。但事實上,自十八大以來,教育部高度重視象牙塔內反腐倡廉工作,相繼出臺的有關高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制度文件就不下10個,包括《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深入推進高等學校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意見》。這些數字足以說明,對教育領域的管理,絲毫放松不得。
向作風違紀開刀,對“微腐”保持“零容忍”,是大勢所趨,也是民意所向,但也任重道遠。無論是違規使用公務車輛、違規在校外餐飲場所公款宴請,還是辦公用房嚴重超標、為子女違規操辦婚宴,只要屬于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范疇,全部都被置于權力監督的聚光燈下。涉嫌貪腐的“大案”要查,頂風違紀的“小案”也不放過。再者說,“大案”都是由“小案”演化來的。“小惡”不除,必發展為“大惡”,對“微腐”寬容和不以為意,必將導致“重腐”,而“大惡”和“重腐”都是象牙塔所不能承受之重。此輪高校反腐將“熔斷線”的熔點設定為違紀,實屬必要;其所走出的打虎拍蠅的快節奏,也贏得了輿論的一片叫好聲。
本被世人視為象牙塔的高校絕非凈土,也不是世外桃源。社會上有的一切,都影響著高校內部的“小氣候”和“小環境”,從作風、黨風到政風、學風。高校并非腐敗的免疫之地,違紀也絕非“小事一樁”,整治作風、嚴格肅紀執紀勢在必行。
正本清源,關鍵還是在于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而這個籠子首先就應該是紀律和規矩,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法律前面,挺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前沿。瞄準最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所明確的問責、執紀和監督的靶心,公開處理,不疲不軟,不留死角。此外,基建、招生等領域屢成高校腐敗“重災區”,也暴露出目前高校行政化下的亂象和弊端。正如輿論普遍認為的那樣,應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推進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同時加強信息公開,讓權力在陽關下運行。只要強力治腐不松不懈,定會還高校滿園清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