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國際化是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回應,是一個影響社會和教育發展方向的重要現象。經濟全球化促使資金、商品、信息、人才等流動性增加,各國競爭日益加劇,可以這樣說,越能培養、引進和留住優秀人才的國家,越具有國際競爭優勢,進而越能將教育推向國際競爭的前沿。教育在質量上要具有國際競爭力,教育成功的標桿不再僅僅依據國內原有的需求來提升,而要參照國際范圍內表現卓越的教育體系甚至經濟社會創新體系來提升,積極推進教育國際化,開發和引進人力資源,促進文化交流、知識獲取和創新。
中國的改革開放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從教育對外開放起步的。鄧小平同志在復出后的第一次科技教育界座談會上作出了迅速派遣留學生的決策,帶動了各個領域的開放,也為各方面改革注入了活力。可見,改革和開放是推動中國歷史迅速變化和快速前進的兩個緊密相連、不可分離的車輪。當前,由于先進通信技術和服務的發展、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增長、對市場經濟和貿易自由的強調等原因,教育國際化維度因此變得愈加重要而復雜。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國派遣的出國留學生以研究生居多,現在已經出現了低齡化、多層化、生源爭奪白熱化的趨勢,尤其是出國留學、人才外流低齡化是值得注意的動向。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努力把握國際教育主動權。因為教育的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通過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增強國家的知識基礎,變成人才和高等教育服務全球市場上的玩家。
大膽迎接全球知識和人才市場的挑戰,贏得國際教育競爭勝利的關鍵是采取創新的教育發展策略。首先辦教育要有國際眼光,培養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國際化人才是一種新型人才,具有國際視野,并具有把握國際專業知識前沿、通曉國際規則規制、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等。當然,國際化人才是多樣化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需要培養各領域、多方面的國際化人才。其次,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改革教育模式,探索中國特色的教育發展道路。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開展中外聯合培養、協同創新和中外合作辦學。與大批出國留學相對應,形成一股在國內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浪潮。與中國國情和文化相適應,辦好“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再其次,伴隨中國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中國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教育在國家“走出去”戰略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教育正在登上國際舞臺。在教育對外開放的進程中,中國教育理應展現出一種不同于以往的開放和自信。2009年末,世界各大媒體在顯著位置登出一條消息:中國上海在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測試中,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成績均名列第一,中國教育的優勢、質量、方法成為世界各國熱議的話題。由于中國經濟增長迅速,發展機會越來越有吸引力,在不斷優化的政策環境和愛國之情感召下,“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越來越多學有所成的優秀人才選擇回來,當年留學回國人員人數正在接近甚至超過出國人數。但是,在激烈的教育與人才的國際競爭中,中國在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優質教育資源和拔尖創新的高端人才的培養上,仍然存在差距。要拓展中國教育多層次、寬領域交流途徑,形成一種倒逼機制,促進中國教育爭創世界一流的綜合改革,使教育在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樹立中國的嶄新形象、搭建世界人民友誼橋梁等方面日益發揮積極而獨特的作用。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