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學校7個與“錢”有關的故事
焦海洋 繪
“國家給的4塊錢補助要全部用于食材的購買,但食材運輸、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應該由誰支付呢?”四川長寧縣銅鼓中心校校長張永中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學校有兩個校點、877名學生,每天營養餐加工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人工費、燃料費、運輸費等費用都要從學校公用經費中支出,給學校財務造成巨大壓力。
張永中所在學校營養餐的額外費用只是鄉村學校中學校額外開支的其中之一,寄宿生管理費、校車管理服務費、災后重建校的養護費、鄉村民辦園的改建費,等等,“幾乎所有費用都要從公用經費里面支出”。在一些鄉村學校,辦學經費90%的來源要靠公用經費的撥付,辦學規模較大的學校,情況還稍微好一點,要是小規模鄉村學校,公用經費“都不夠日常支出”。中國教育報記者在多地采訪中發現,不少鄉村學校的發展前景被“錢”所困,從下面7個故事可一窺究竟。
為了節約成本,教室里光線暗也不開燈
近日,記者走進四川省北川縣擂鼓鎮一所學校采訪,這所學校是災后重建的新學校,建筑大氣、寬敞,環境優美,不過當記者走進一間教室時卻發現,屋子里光線較暗,屋頂的燈卻并沒有打開。
一問原因,校長為難地說:“學校運行成本太高,不敢開燈。”
原來,災后重建的新學校都按高標準配置,每間教室有9根熒光燈,電子白板等現代教育設備一應俱全,旱廁也改為水廁,食堂燃料也一改以往的煤炭為天然氣……然而,這一切的代價是學校需要支付的成本大幅增加。
這位校長算了一筆賬。每年,政府部門撥付給學校的辦公經費約30萬元,但僅水費、電費和燃氣費一項開支就超過10萬元。“學校要正常運轉,還有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比如安排教師培訓、辦公消耗用品的添置,設施設備的維修加固等。”這位校長無奈地說,為了節約成本,能不開的燈就不開,能不用的電子設備就不用了。
鄉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成本該誰擔?
“現在鄉村寄宿制學校與非寄宿制學校在教師編制和公用經費撥付上的政策是一樣的,而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成本比非寄宿制學校要高得多。因此,鄉村學校中,經費最短缺的是寄宿制學校。”湖南中部某鄉村學校的一位副校長告訴記者。
這位副校長一一列舉了寄宿制學校的各項開支:寄宿制學校與非寄宿制學校相比,一般每天要多3—4節早晚自習課,以每學期20周,每節課補助輔導教師15元計算,每個班每學期就需要4000余元,12個班的學校,需要近5萬元,占了公用經費的十分之一(每生每期公用經費800元)。因為學生晚上在學校寄宿,還要聘請兩名生活教師(男女生各一人),每學期要1.2萬元。
“水電費增加也不是一筆小數目,而污水排放和學生生活垃圾的處理更是學校非常頭疼的問題。直接排放污染大,周邊村民有意見,焚燒垃圾也不允許,可不焚燒又沒有地方填埋,一學期下來,學校的垃圾堆得像座小山一樣。這些費用加起來,一學期又是1萬多元。”這位副校長說。
而撤點并校時,很多鄉村學校其實不具備寄宿條件,各種學生生活設施都比較簡陋,為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每學期用在設備設施添置和維護維修上的費用更不容小覷。
這樣一學期下來,公用經費的20%都用在了寄宿制管理增加的成本上,其它支出捉襟見肘就不難理解了。有些學校還有食堂工友和門衛崗位的增加(或補助增多),這也會增加寄宿制管理的成本。
鄉村災后重建學校養護費誰出?
在四川“5.12”地震災區,災后重建讓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有了極大改善,鄉村學生也和城市學生一樣,享受著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災后重建,被災區群眾贊為“一步跨越30年”。
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地震重災區的綿陽市某縣鄉村學校卻出現了“有人修,無人養”的情況:沖水廁所變成旱廁,食堂天然氣灶變成柴灶、煤灶,教學設施設備損壞嚴重,標準400米塑膠運動場因為年久失修,地面老化,被泥淤塞。
一位鄉村學校校長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學校是災后援建的,援建方給學校提供的是最好的設備,但這些設備也給學校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們學校每年可供支配的公用經費不到30萬元,而學校每年僅支付電費、損壞設施更換費用就超過20萬元。“因為學校不通自來水,援建方就給學校建了一套無塔變頻抽水裝備,這套裝備一個月所耗電費就高達1萬多元!”
該校一位老師向記者反映,他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領著學生提水,保證沖廁所的用水;沒有保潔人員,就需要老師和學生花很長時間來打掃衛生;現代化的食堂因為燒柴燒煤變得烏煙瘴氣。
校長無奈地說,沒有維護經費,條件越好,給農村學校造成的負擔也越大。更為嚴重的是,該用的設備不能用,學生并不能從中受益;沒有維護,這些最好的設施設備又逐漸老化、損壞,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我們的運動場建成費用是600多萬元,沒有養護,現在嚴重老化了,被泥淤住了一大半,讓人痛心啊!”
“行百里者半九十”。條件再好的學校,缺乏管理和維護,也會變成一個“空架子”,師生反受其累。這位校長希望,相關部門對鄉村災后重建學校的養護問題引起重視,讓援建資源能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教育。
一所鄉村學校的資金缺口有多大?
湖南省平江縣大橋中學校長阮南陽告訴記者,鄉村學校的辦學成本目前主要是靠學生的生均公用經費和向上級、政府爭取的資金。“如我校的規模是760人,一學期公用經費大約有12萬元,其它的靠校長出外爭取一點。”
目前學校的公用經費主要是維持正常教學運轉和零星維修,水電費等。如學校是縣課改示范學校,一學期印導學案費用就達3萬元。
但是,目前學校還存在一些資金缺口:一是維修費用和環境改造,缺口將近2萬元;二是寄宿生管理費用,缺口將近1萬元(260名寄宿生);三是教師培訓的費用,缺口將近2萬元;四是工友工資的費用,缺口將近5萬元(學生搭餐在95%左右,請工4人);五是保安工資的缺口,缺口將近1.2萬元。
目前農村教育成本的分擔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于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沒有強制的要求,或者說一年應該投入多少,對其負責的范圍沒有規定和條文。二是對于農村學校,公用經費偏少。三是教師外出學習或跟班學習機會少,原因是經費不足。四是工友工資、保安工資政府不負擔,靠學校自籌解決,實在是負擔重。
對此,阮南陽希望一是政府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扶持力度,國家應出臺相關規定或決議等督促地方政府對農村學校的投入;二是農村學校由于硬件建設及環境改造,或多或少都有欠賬現象,學校無償還能力,希望政府幫忙解決;三是政府應重視農村學校的用工問題及用工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