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洋 繪
超編了,還能缺人?你或許很奇怪,但這的確是事實,這是當前許多鄉村學校特別是村小和教學點所面臨的困境。為什么會存在這種現象?又如何化解這一難題?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教育報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超編但缺人的“麻雀學校”
張清露(化名)是某西部省份一所偏遠的山區小學的負責人。學校距離鎮政府16公里,其中有8公里是崎嶇的山路。讓張清露感到欣慰的是,學校雖然位置偏僻,但班級建制齊全,一至五年級共有5個班級。只是,學校人數太少:學生42人,教師4人。按所在縣對鄉村學校23:1的生師比的規定而言,學校嚴重超編。可事實上,該校長期處于缺教師的狀態。
正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校雖小,但該上的課程一個都不能少。只是教師太少,讓張清露深刻體會到了什么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使學校工作正常運轉,張清露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他和其他3位教師都跨年級、跨班級任課,擔任了每個年級的全部學科教學。許多孩子因為上學路途較遠,中午在學校用餐,張清露和其他教師還要安排好孩子們午餐,負責孩子們在校期間的安全管理。每個教師都在超負荷運轉。
和張清露一樣,張華(化名)也面臨著同樣的煩惱。張華是某東部經濟發達省份一所鄉村完全小學的校長。這所學校有6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共有117名學生。按照規定的生師比,學校只能配備六七名教師,而學校實有在編教師9人,屬于人員超編學校。但9名教師要完成6個班級的語、數、英等9門學科的教學任務,又是遠遠不夠的。更讓張華頭疼的是,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專業性更強些,個別老師被“趕鴨子上架”勉為其難;若遇到個別老師有事有病請假,臨時應急更是排不開。
張清露和張華面臨的困境,并不是個別現象。今年6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春勇,在對甘肅省某少數民族貧困縣的調研發現,當地有一個村的教學點僅有十幾名學生,僅有語文和數學兩位教師,卻又分為5個年級。按規定的生師比,也屬于超編。語文教師一人兼任英語和美術課程,數學教師一人兼任音樂和體育課程。他們還要負責學校營養餐配備、安保管理、衛生醫務等工作。他們最大的煩惱和困惑在于,由于兼任多科教學,無法保證教學質量,且工作壓力大,身心疲憊。
鄉村學校為什么容易“缺人超編”
“超編缺人的情況主要有兩種:一是縣域整體超編,域內某些學校缺人。現行中小學編制定于10多年前,不再符合當前鄉村現實。有些縣域教師整體編制超編,但其域內鄉村地廣人稀,生源分散,學校規模小,學生數量少,導致這些鄉村學校教師編制少,無法配齊各科教師。二是村小和教學點教師超編,但缺少音體美等學科教師。村小和教學點辦學規模小,學生數量少,從生師比來看教師超編,但具體到某些學科,尤其是音體美學科,教師嚴重短缺。”陳春勇說。
陳春勇介紹說,我國中小學教師編制政策,曾歷經1984年和2001年兩次重大調整。與1984年的政策相比,2001年的政策有兩個重要變化:一是將編制標準的計算方式由原來的“班師比”改為“生師比”;二是按城市、縣鎮、鄉村,確定生師比分別為小學19∶1、21∶1、23∶1;初中13.5∶1、16∶1、18∶1,呈現出鄉村較縣鎮、縣鎮較城市編制三級遞緊的特點。
“出現超編缺人的學校,一般是地處偏遠的鄉村小學,一到六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級,但班額不多,如一個班20人左右的學生。編制、人事部門往往以學生總額為基數配置教師,這樣班均一名教師,全校6名教師。其實,即便有10名教師也不能滿足開足上齊上好課的需要。”江蘇省邳州市占城鎮中心小學校長曹偉說,從一個學校教師的內部結構如年齡、專業上看,也會出現“超編缺人”的情況,“偏遠鄉村小學教師年齡老化,有的教師力不從心,不宜在教學一線工作,或者沒法勝任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如英語等科目的教學,這樣的學校人員數量充足,但有的課還開不好。”
湖北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教科規劃辦副主任劉華貴也在調研中發現,鄉村學校“超編缺人”的現象大抵有三大類型:整體超編但學科崗缺人、整體性超編但教學崗缺人、整體性缺編但突發性缺人。
劉華貴解釋說,整體超編學科崗缺人,是指按生師比稱量,學校教師整體數量超編,但是小學在音樂、體育、美術、科學、英語、信息技術等學科,中學在生物、歷史、地理、綜合實踐、心理健康等學科,缺少相應專業背景的專職教師,而由其他學科教師任兼職或專職教師。整體超編教學崗缺人,是指按生師比稱量,學校教師整體數量超編,但學科崗位人手不足。整體超編突發性缺人,是指按生師比稱量,學校教師整體數量超編,但由于部分教師在某段時間突然出現離崗而造成學校缺人的現象。如,部分教師扎堆退休、成批轉崗、接連產假、病休等,都是造成整體超編突發性缺人的原因。如,甘肅會寧公開招考警察,全縣共招錄警察189名,其中有171名教師入選。
“缺人是鄉村學校普遍存在的現象,由于鄉村學校教學點分散,生源在前幾年一度下降,導致相關部門壓縮了村完小教師的數量,人事部門核定教師編制數一般都是按照生師比計算,但村級完小除了滿足課堂教學外,還有相應的教研、德育、少先隊、安全等基礎工作。”江西省弋陽縣教體局局長方華告訴記者,弋陽縣原定鄉村學校的定編比率,還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江西省和上饒市制定的普九標準,后來調整為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雖然使村完小編制壓力有所緩解,但事實上這樣的班級配編比例并沒有得到落實。
“在一些地方,核編不是動態而是階段性的,有的地方甚至幾年才核一次編。而實際上學生數是動態而非靜態的,是不斷變化的。這也是造成超編缺人的原因之一。”方華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