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師生關系是當務之急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使得一些教師容不得學生的“忤逆”與“反抗”。而學生方面,在家“任性”慣了的他們,有時根本不理會教師那一套,于是矛盾就爆發了。
要避免或化解師生矛盾,首先,教師萬不可將學生視為接受教導和知識填充的對象,或者操控的目標。同時,學生也不能以“你能拿我怎樣”的心態對抗教師的教育。德國教育家馬丁·布貝認為,師生間的關系絕不應當是一種冷漠的“我-他”式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應當是一種感受對方情感“我-你”的關系。
在這樣的關系中,教師不僅是教師,同時也是“學生”;孩子們自然也是身兼學生和“教師”的雙重身份。盡管師生在知識的積累和儲備上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作為成人的教師,要用美好的情感去喚醒和影響學生,努力使他們形成作為一個健康的人所必須有的美好情感。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在教師身上看到某種人格魅力,比如對生活的熱情、對教學的強烈責任感,等等。由此,學生自然會以平等之心、敬畏之情對待教師。
只有當師生充分認識到雙方的關系是一種對等的“你和我”的關系,而不是“我對你”的關系時,教師才可能在教育行動中,努力避免把和學生的關系搞成統治與屈服、命令與服從的關系。他們才能進而自覺地、有意識地改善教育方式方法。學生才可能理解教師所采取的教育行動,進而自覺地予以尊重。
作為教育者,不僅必須有強烈的依法治教意識和心理學視角,還要養成在采取具體的教育行動前,對教育對象有比較全面、充分的了解,指向他人成長需要的“前反思”。有了這樣的意識和反思,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某些意想不到的狀況時,就會在法律意識和教育關系的驅使下克制和規范自身言行,進而有效地影響教育對象。
具體到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作為學校,應該從依法治教的高度反思學校管理的問題,從心理學、社會學乃至管理學的視角重塑師生關系,從學校管理制度入手,健全相關制度,明確師生之間人與人的“我和你”的關系。除非達到法律規定下的正當防衛,師生之間發生沖突,教師都應該是克制者。同時,學校必須重視師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防止將心理問題當做品質問題處理,或者將心理問題上升為法律問題來對待。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坦然面對批評和挫折,虛心接受來自各方的教育,學會合理表達個人意愿,確立尊師重教的意識。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