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想,如果基礎知識扎實指的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將知識附著在生活經驗基礎上,變成一種活性的知識,那么,這樣的知識顯然有利于遷移,有利于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這樣的知識就是有生命溫度與生命活力的知識,自然有利于創造力的培養。
所謂創新,其實是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的突破,如果沒有起碼的知識基礎,即使有想象力,也容易變成胡思亂想,而且只是一種空想,甚至是幻想,不會變成真正有價值的創造。而人所學習的知識,只有在原有的經驗與生命體驗的基礎上,圍繞問題主動構建所學到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此,要想獲得真正的知識,必須“從做中學”。
陶行知曾將那些只是用自己的記憶力而記住的紙上知識稱為“偽知識”。那些以圣人之言為標準答案、甚至為真理,只知道背誦記憶現成結論的所謂知識,都屬于這類偽知識。擁有這樣知識的人,不僅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也不會隨著情境而產生遷移,這樣的知識就是偽知識,擁有這樣知識的人也很難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圍繞考試所學到的知識,大多是這類知識。這類知識若用來應付考試,常常能夠取得高分,然而這種知識并無助于讓人變得更聰明、更有智慧。富蘭克林說過,一個飽讀詩書的蠢人往往比一個一無所知的蠢人更蠢。因為,這種知識常常缺乏生命力,無法靈活運用于現實生活,沒有使用的目標,更不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當下,大多數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有時也只是為了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淵博。
那么,什么樣的知識才是真正的基礎知識?什么樣的知識才會擁有創造力呢?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思想大家,就是以問題為先導組織知識學習的。當他思考的某個問題還沒有觸及某類知識的時候,他寧愿先將這些知識放置于一邊,而不會毫無目的地急于將這些知識儲藏起來,以待某天采用。直到某一個問題的解決需要用到某類知識的時候,他才會回頭去補上這一課。
這種因問題解決需要補上的知識,就是活知識,也就是構建的知識,不僅目標明確,而且與問題和經驗密切相關,不僅學習的效率高,而且更能夠深入理解這些知識。這樣學到的知識自然就與創造力密切相關了。我想,基礎知識與創造力之間的關鍵,可能就在這里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