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盡管“提質減負”的口號喊了甚久,但回歸到教育教學實際當中,中小學生的負擔依然沒有明顯減輕。最近有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平均每天寫作業達3小時,是全球平均時數的2倍。學生們因此成了熬夜族,普遍睡眠不足7小時。相應地,有超過三成的家長選擇幫孩子寫作業。
11月底,教育部公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以來義務教育的發展情況:盡管當前義務教育取得長足發展,但初中生課業負擔仍未減輕,城市學校“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現象凸顯。一面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的“減負令”,另一面又是初中生課業負擔未減輕的教育現實。這種鮮明的對比,暴露出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假減負”的困境。
學生作業過多、做作業時間過長,通常是四種原因所致:其一,通過大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成績成為一種“慣例”;其二,學校對升學率、及格率的要求迫使教師不得不布置大量作業;其三,教師課堂效率不高,通過布置大量作業來讓學生掌握知識;其四,不排除部分學生習慣不佳,因做作業不專心而導致花費時間過長的情況。前兩種原因說明,仍有很多學校在貫徹應試教育的理念,要真正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必須努力改變這一教育價值取向。第三種原因則指向教師的課堂效率,因此,教師要做好檢討,并想辦法提高教學效率。而第四種原因,則是學生的習慣養成問題,需要家校聯合起來,共同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當前教育環境下,“減負”并非沒有辦法。通過課堂改革提升課堂效率,學生課堂上學懂了,便無必要再布置大量的作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起時間規劃能力,學生就能優化時間安排,從而保證睡眠時間。
相關熱詞搜索:“假減負”盛行,我們當真束手無策?